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公信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和海 日期:2013-11-04 10:52:10
当中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信用,是群众普遍地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及其结果所具有的信任、信赖、认同乃至信仰,以及对该结果自觉接受、遵从的程度与状态,是领导与群众之间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与相互评价的实现程度和衡量标准。
  3.领导公信力的自律与他律
  在我国现行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下,从应然和实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领导公信力是逻辑自律性与经验他律性的同一。在哲学上,自律概念的基本含义是自主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在这里,自律不仅是基于道德的自律,更是指领导公信力建构与维系的“内在性根据”。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监督和评判。领导公信力的他律不仅体现为领导权的运行方式、价值、机制、背景等,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社会存在的规制与约束,更是指领导公信力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领导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和相互促进、共同博弈。
  逻辑自律性阐明了领导公信力建设的“先天性根据”,而经验他律性则表明其在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所受的约束与限制,即领导与社会和群众的多维互动博弈。领导公信力建构中的这种逻辑自律性与经验他律性的矛盾统一性,是其自身规律之所在,其表现特征为领导对社会的信用和群众对领导的信任的统一,强调的是领导与社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与互评。其中,领导权在运行过程中对社会的信用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信用,公信力就无从谈起。领导充分履行职责,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增强群众对其用权过程和结果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是领导公信力的主要评价标准,是提升领导公信力的目标追求。
  4.领导公信力的特性
  从自律角度分析,领导行为的进行、执政效果的产生等都必须讲求信用,这一切行为和制度必须具备使群众产生信任的能力。信用的本质是理性的利益预期。从法理角度看,领导所建立的公共信用是群众基于具有人民属性的公共权力保障在全社会造福人民的预期。从能力角度看,这种公共信用表现为领导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群众期待和信任的回应,具体包括良好的运行机制、优秀的领导素养、正当的程序、科学的政绩等。
  从他律角度分析,只有群众能用心体验领导的价值,理解和感受领导的价值,认可领导的权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遵从领导安排、认可领导意图,才能使领导成为信任的对象。领导公信力的核心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公共信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价值共识、心理认同乃至于信仰和依赖,是群众心理预期得以满足的综合体现。
  二、领导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说起领导公信力下降,很多媒体、学者无一例外地将原因归结为消极腐败、徇私枉法和执法不公等行为。这种见解看似深刻,但没有揭示领导公信力下降的本质原因,因为公信力作为公共信用的一部分,本身蕴含着信用与信任这两个维度。领导公信力是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相互的,表现为领导要依靠群众来树立权威,取得信用;而群众通过对领导干部具体行为的信任上升到对领导集体的信赖,再上升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赞誉。因此,领导公信力最终的评价主体是群众,但决定评价结果的却是领导自身,是领导与群众互动的外在表现与终极目标。
  公信力是个“易碎品”。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破裂是个短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