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转变作风应增强政治理性与官民双向良性互动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3-04-19 11:39:00
据道德理想,见风使舵,闻风而动,无异于偷奸耍滑,必为君子贤人所不齿,唯有内心纯善、言行一致、始终一贯之人,才是各级官员的不二人选。其实不然,作为合群性生活,政治基于“利/害”,而不是基于“善/恶”,它的从众色彩异常鲜明。因此,如果风向标设置不当,测不准社会风气,带不动风气好转,在歪风邪气的裹挟之下,纵使贵为各界精英,也很可能会迷失自我。反之,如果风向标使用娴熟,时机适宜,措施得当,官民合力,在和风细雨的浸润之下,纵然是普通草根民众,也完全可以潜移默化。在这一方面,古代中国人的汉化与儒化,不失为最成功的范例。它历经千年而修成正果,终于变南蛮、北夷、东戎、西狄为“华夏”,将儒家文化由河套中原推广至神州大地,将全体国人变成了“以孝为本”的中华民族。
  势有强、弱、攻、守,事有轻、重、缓、急。只要合乎时宜,均可以称为“好作风”。若是不合时宜,都可以视为“坏作风”。为此,与其从道义上谴责见风使舵之举,不如从理性上选择恰当风向标,充分利用人们的从众跟风心理,引领新风尚,打造新风气,严肃法纪,移风易俗。当然,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化除坚冰,亦非一夜之功。“八项新规”大多属于消极禁令,它以“不扰民”为底线,既没有提升至“亲民”层面,更未提高到“尊民”层面,但它毕竟已经指明“尊重民众主体地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大方向,若能循序渐进、举措得宜,定将全面改善党风、政风、民风。
 
  三
 
  依据“政治动力学”,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官民良性互动,官风与民风互为一体。反观历史,但凡成功的改革,既需要民间创造活力,也需要执政者适时推动。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基层活力,一切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只能止步于统治集团的内部调适;反之,执政者如果缺乏政治自觉,各色自下而上的革命,最终必然重蹈“治乱循环”之覆辙。因此,作风持久好转的可能性,虽然受制于现任官员如何改进作风,但最终取决于如何从民众中选拔新秀,从而实现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整体社会风气的好转。
  古代设官行政,其官制仿照人体器官,故有“治国先治身”或“治国如治身”之说。圣王身居高位,疏离于基层民众,难免耳聋目盲、闭目塞听。因此,官员首先是圣王的耳目,以体察民意、下情上达为首务。作为圣王的必读经典,《国风》便由民间“采风”而来,大体相当于现代“民意调查”。其次,官员是圣王的手足,以圣情下达、施行仁政为要务。所以,在理想上,圣王良心,官员良法,民间良俗,息息相通,和谐一致。但事实上,帝王世代相袭,常常未必圣明;官员由帝王钦定,往往未必亲民。作为圣王与百姓的中间环节,官员们极易结成强势利益集团,欺上瞒下,专权渔利,“王道政治”虽然美好,最终必成空谈。明智帝王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者,虽然一再力图整治腐败,但鉴于帝王专制的内在基因缺陷,各色猛药用尽之后,痼疾总是依旧复发,终究无力扭转风气。
  与此不同,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新中国一改“君权神授、官权君授”旧制,转而采取“主权在民、官权民授&rdqu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