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网络反腐的“围观效应”及其政治生态反思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丽萍
日期:2013-02-06 17:04:42
员手中,渐渐替代金钱的作用,成为贪腐的一种新型载体时,就会产生新型腐败。网民转向对官员服饰的监督不仅体现出当前制度反腐的困境,也是民间反腐的一种无奈。
二、网络反腐:一种行走江湖的义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古代英雄式悲壮,竟然在21世纪的信息网络社会中再现。网络反腐一方面表现出这些民间英雄的敢作敢为和快意恩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间对于正义的渴求和对于惩罚丑恶的强烈诉求。当法律制度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诉求时,只能快意行走江湖,采取义举。无论是拍照、摄像,还是录音、短信和留言,或是展开“人肉搜索”,都给一些官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社会上流传的“不怕控告,就怕登报”之说就表明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量,而今通过网络围观进行反腐监督,网民更不会留有情面。网络曝光→网民议论→媒体报道→形成舆论→启动调查→惩处贪官,逐渐成为网络围观时代一种新的反腐败模式。
民间反腐的兴起,也折射出如法院、公安机关、信访机构、纪检监察、检察院等部门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官员对举报信置之不理,官方提供的举报渠道不足并且麻烦、低效、封闭等等,不能满足人们方便、公开、快捷、高效的心理需求,这才是民间反腐迅速兴起的真正原因。那么,如何规范、引导民间反腐,还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引导网民遵循传统舆论监督规则的同时,还要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以便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特别要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网络反腐:一种从民意走向制度的选择
围观之际,有网民感叹:“微笑局长被撤只是一场偶然的胜利,还有多少‘表哥’、‘烟哥’、‘鞋哥’、‘酒哥’、‘镯哥’安然无恙?”一段时间以来,行走江湖的“侠客”、“义士”的“墙外扔砖”竟然收获不少“意外”,如此手段竟然也能够成为发现问题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腐败堕落分子出问题,竟然不少是因为“露富”露出来的、小偷“偷”出来的、“小三”曝出来的、拓荒者“捡”出来的、拆房“拆”出来的。这些“意外”一击即中,与一些官员不甘心长期“潜伏”,一时胆大妄为有关,更重要的是折射出我国监督制度的局部休眠与缺陷,如果这种“撞上谁谁倒霉”的监督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必然无助于中国监督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在2009年,有一份关于网络反腐的调查——公众最急切希望解决哪些腐败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贪污贿赂”(86.3%),接下来依次是:“失职渎职”(72.6%),“公款接待、公款吃喝”(70.1%),“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68.5%),“公费出国、旅游”(68.0%),“生活作风腐化”(63.2%),“商业贿赂”(61.9%),“公车使用问题”(56.9%),“贪官外逃问题”(55.6%)。调查显示,公众对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