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警惕农村基层治理的资本化与官僚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赵宏卫 日期:2012-12-13 17:53:22
选民的投票意向,从而获取政治权力。通过合法的政治身份,经济精英们在土地征用、集体经济资源分配等过程中可以便捷地扩大自己的影响,甚至在村集体经济中做手脚、捞好处,进一步谋取或保护自身利益,发展壮大自己家族的势力。当越来越多拥有投票权的经济能人加入农村基层组织队伍中时,农村基层组织代表的更多的便是这些经济精英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富人拥有更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去争夺政治权力,基层选举往往容易蜕变成通过资本的政治化来实现政治的资本化的过程。基层政治的资本化生态,抬高了基层政治参与的门槛,大大压缩了普通阶层村民参政的可能性,底层的声音很容易被代表化和人为地过滤。经济的分化直接导致政治的分化,基层政治往往成为富人的专利。当富人治村日益成为不可逆的基层政治生态时,富人阶层的权力固化与基层群众的政治失语会导致基层民主进一步萎缩,蜕变成现实中的寡头政治,村庄的公共性也会逐渐消失。
  二、官僚化
  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财政与职能重心均发生较大转变,乡镇与村级组织日益呈现官僚化的倾向。乡镇组织的官僚化主要体现为“走读干部”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办公经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基层财政自主性逐渐丧失。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的管理权力和职能被进一步分割,内部单位的人事管理缺乏自主权,垂直单位的条线部门又瓦解了乡镇政权的职能,乡镇政权日益成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权力体系残缺而虚弱,依附性特征明显。
  由此,不少乡镇工作人员产生待遇“旱涝保收”和工作“无事可管”的消极思想。他们大多将家安置在县城,正常工作日乘坐专车或者骑摩托车“早出晚归”,踩着点上下班,往返于县城和乡镇之间。乡镇机关一到下班时间、周末以及节假日经常上演“空城计”,原本在县级以上党政部门才存在的“机关病”开始向下转移和扩散。“无人管事、无心干事、无钱办事”的现象日益明显。
  税费改革后,多数农村基层组织缺金少银、资源短缺以致难以正常运转。因此,以节省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基层组织效率为目的的“撤并建”开始流行于中国农村,村级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笔者在浙江农村调查时发现,有些村庄合并后人数达到甚至超过1万人,接近一个小乡镇的规模,对很多村民来说村干部由过去的熟面孔变成了陌生人或半陌生人。村组合并也带来村级组织管理形式的变化,其中官僚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村级组织的官僚化突出体现在村干部的工资和考核机制上,如今村“两委”干部经济补贴和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供给,乡镇将村干部也纳入乡镇的考核体系,基本上采取了政府内部的管理办法,对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核定村干部的福利与工资标准。这种考核机制使不少村干部滋生“准政府官员”和“端谁饭碗,给谁做事”的唯上思想,在工作中听从上级指挥和使唤,唯上不唯下,不愿意接触基层群众,与群众越来越疏远。
  有的乡镇对村级组织实施较为严格的坐班制和考勤制,村组合并后村部的选址多选在行政村交界的村口,村干部也像正式国家干部一样每天在村部“上班”,从而使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