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熟人社会与官场“隐权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袁飞飞 朱 强 日期:2012-08-06 12:01:45
分子,可以说有“礼”才能“往来”。不准备的话,其一,是为不关心领导生活,人情上说不过去;其二,人人都准备,自己“搞特殊”,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日后可能会引来领导的“逆向关照”(穿小鞋)。思来想去,最终难免还是要备一份礼。这种工作之外的心理逼迫感,其实就是“隐权力”发挥作用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机制。不需要多说话,连眼神都不用给,“隐权力”遂默认化了。
  2.权力泛化和监管失效,促成了“隐权力”
  人情社会的根本认知基础是“人性本善”的哲学基础,试图培养的是“亲亲和和、父父子子”的邻里和家族关系以及“君君臣臣”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与此同时,人情社会也成为“隐权力”的温床,为什么“人性善”却衍生了粗陋的“隐权力”呢?这是因为,一方面,长期的乡土中国社会中,“官本思想”侵蚀了单纯的人情关系,民众以当官为骄傲,有句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说“学而优则仕”,当官被认为是最高尚、最尊贵、最容易获取社会资源的职业,上行下效,官场的一套“虚假人情”也逐渐推而广之,人情便不再单纯了。另一方面,监管失效,古代中国呼唤道德自觉,仅仅依靠“水能覆舟”的帝王自律难免牵强。即使是在今天,对于官员的监管也百密一疏,缺乏完备的有效性;在现实中,权力泛化,为官者常常一言九鼎,决定着周围人的能力边界,甚至可以权力寻租,这样就加剧了官权的扩张,让权力的战车滚滚向前,难以阻挡。
  3.“隐权力”搭乘显权力的便车,形成巨大的杀伤力
  “隐权力”的危害很多,党和国家这些年也愈加警惕,但手段颇显疲软,无论是“上交不杀”,还是“领导子女不许经商”,都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隐权力”及其背后的腐败。
  “隐权力”搭乘显权力的便车,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其一,绑架了公权力。“隐权力”无论多么强大,总是以显权力为后盾的——无非显权力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之差别,“隐权力”无非就是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公权私用。公权力运行混乱,社会的根本就会动摇,可谓祸国殃民。其二,增加了制度成本。本来制定一套制度,大家都来遵守便是了,但为了防范“隐权力”,便要另外设置一套机构来进行内部监管。然而内部监管时间长了便会失效,因为有“隐权力”的存在,便要再设置一套监管机构。如此种种,机构臃肿,成本高昂。其三,造成了更大的社会不公。依靠显权力中饱私囊如今已经行不通了,而利用“隐权力”更隐蔽,因而也更猖狂。每一轮改革浪潮中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总能见到“隐权力”的影子。
  三、“隐权力”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隐权力”系统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正式权力的公共性和神圣性,而且破坏了官场的风气,降低了政策执行的力度,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不利于阳光行政的实行。因此,只有寻找一些更加稳妥、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第一,恢复主导社会运行的秩序
  改革开放使原来行政主导型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了,集体的色彩淡化,但是主导社会运行的新秩序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