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建议——基于76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研讨观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易丽丽
日期:2012-07-09 12:41:58
能进能出”目标,而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事业单位在聘用和解聘职工方面很少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落实事业单位的自主权等问题,并不是事业单位改革本身能解决的,其涉及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事业单位孤立地进行改革,小马拉大车,改革进入“疲劳期”。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如何科学划定类别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的核心要素是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从事基本公益服务,主要由政府举办,财政给予保障。公益二类的核心要素是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从事公益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经费由财政予以补贴。学员们认为科学划定类别是一个难题。 首先,公益服务怎么界定?公益服务这个概念过于空泛而没有实际操作意义。公益服务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公益一类划定需要明确政府职责的边界,具体哪些公益服务应该由财政来保障。第二个层面是确定了范围后,需要进一步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涉及中央和地方在公益服务方面的事权划分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如何提供服务,政府包办还是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提供。 其次,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学员们认为,无论是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接下来的问题是,事业单位公益程度如何判断?公益类事业单位分布在不同行业、地区,认定标准和依据如何掌握?有一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的业务是公益性质,却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如仲裁。公益类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是否过于宽泛?现有的分类是不是过于机械? 再次,兼有不同类别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如何归类?例如完全中学,既有承担义务教育的初中,又有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兼有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应如何确定类别?是否有必要人为剥离?即便按照主要职责任务和发展方向确定了类别,将来具体运行机制如何确立?如果不剥离,同一事业单位,势必存在两种不同的人员管理方式、收入分配方式。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政策配套和衔接问题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财政投入等配套政策支撑。财政政策明确了公益类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的原则要求,但是经费标准、调整办法等不够细化,分类改革与财政政策落实未能同步推进。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根据业务特点和财务收支状况,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上述财政支持政策如何与现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等相关政策有效衔接? 分类改革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仍有参公管理人员,这类人员采取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同一类别出现不同人员管理方式,将导致改革不彻底,公益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如何统一?事业单位是人才高地,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67%,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4%。收入分配政策如何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行业改革与分类改革如何有效衔接?近年来,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工程勘探设计单位、文化体制改革等行业体制改革,其财税政策、社保政策与本次分类改革政策不尽一致,政策衔接不到位,容易引起攀比,人为制造矛盾,形成反复,产生“翻烧饼”现象。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关键在于去行政化 (一)在社会建设整体框架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