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构建“酱缸文化”的净化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资金议 日期:2012-06-08 11:25:58
太阳必定烟消云散。一是增加单位个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现代政治学认为,公共权力来源于个体权力的让与,本质上属于个体。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人类社会最初的阶段是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后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个体才把自己的权利让与出来形成组织和国家。因此,单位中的成员对单位的事情应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大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大力贯彻民主集中制,既能够集思广益,又能够保证单位的效率。现在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而不能偏颇。
  3.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权力的本质属性使然。权力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条亘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因此,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往我们在监督方面做过不少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不很明显。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的监督仍是一种同体监督模式,比如依靠本单位的纪委或者同级党委的纪委和监察部门。这种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对一些权力部门和重要人物,监督部门更是无能为力。所以,对监督机构进行垂直化改革非常必要,同时整合其他机构的监督职能,如人大、政协等。另外,要充分发挥本单位群众监督的积极性,疏通监督举报渠道。可以尝试在各单位建立由专门监督机构领导的监督组织,人财物都不与本单位挂钩,直接隶属上级监督机构。
  4.发展积极的行政文化。“酱缸文化”是种非正式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消极的行政文化,它的盛行与积极的行政文化缺失有关。消极的行政文化的特征是封闭而不开放,神秘而缺乏透明度,守旧而不思进取,重形式而轻效率,重共性而轻个性,重权威而轻民主,极不适合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以积极的行政文化替代“酱缸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践并且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内容,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坚持行政改革、注重法制为特征的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少数人忘了我们积极的行政文化,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加剧了思想多元化,部分人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等道德要求持怀疑态度,倾向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糟粕思想。因此,构筑适应新形势的新型行政文化已成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湘潭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 王秀芳 
  E-mail:ldkxwxf@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0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