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小官大贪”的运作方式与防治途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胡成国
日期:2012-01-12 11:17:24
多官员腐败案件,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都少不了秘书的肮脏活动。秘书只是领导干部的助手、参谋和事务处理者,是一般的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具有官的权力。但实际上,由于他们整天在领导身边,最接近领导,与领导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虽然手中没有实权,却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打着领导的旗号,“拉大旗作虎皮”地做一些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一些心术不正的秘书,如李真、秦裕之流,就可以从中假传圣旨、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干出许多罪恶的勾当。 1. 设关卡,收“买路钱”。秘书从属的领导大都是部门、地方或单位的首脑,各方人士经常有求于他们,或反映情况,或请示批复,能否上达或谁先谁后大都由秘书安排。正是这个“安排权”,成了秘书弄权敛财的途径。 2. 帮大忙,谋“重回报”。大凡有求于领导者,总想办成走正常渠道难以办成的事情,这就非得走秘书路线不可。办这种事情,靠进贡“小意思”是根本行不通的,往往要“大放血”、出“大价码”。 3. 摆小摊,赢“大手笔”。有些秘书除了服务领导外,往往还利用贴近权力的优势,插手一些项目、工程、企业事务及各种活动,有时还充当顾问、理事或后台,向当事人透露权力机构的内情,为其谋划、打通关节,获取有关方面的支持提供方便、大开绿灯,以从中获得报酬。 4. 联众手,建“关系网”。有些秘书很愿意与上下左右、同行来往,目的是想编织一个“秘书关系网”,以便办起事来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互相照应、联手运作,这样往往可以办成难事、大事。 (五)“村官肥私”的套钱运作 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然而,近年来,“村官腐败”也凸显出来:有的利用职权,收款不入账;有的私款公报,私分盈利;有的将集体资产转卖、低价承包,从中牟利;有的乱支乱花,大肆挥霍;有的挪用土地征用款、村道建设资金,侵占村民建房款、扶贫资金、残疾人救助金等,引起广大村民的强烈不满。有调查显示,在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案件总量的70%,由此引发的群众信访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2009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有1739名村党支部书记、1111名村委会主任成为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嫌疑人。 (六)“职员生财”的联合运作 现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普通职员暗箱操作、联手作案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不起眼、寻常的职权一旦联手,有时就会产生巨大的“魔方”效应,上演着各式各样的腐败“怪”招。他们“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一点小小的职权,放大权力效应,谋取私利,有时一个人不好操作,便联合起来协同作案。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18名普通民警腐败案,就是一个典型。据查,该车管所的一些民警盗用车牌号数据库密码,调出数据库内车牌中的“吉利号”卖给社会上的不法人员,从中牟利。同时,对年审车辆搞“包检”,使不合格车辆通过年审,从中收取好处费。 二、防治“小官大贪”的途径 反腐对象绝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区别,职务犯罪更不应以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