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腐败治理与党的公信力建设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卢爱国 王跃勇 日期:2011-11-23 10:57:37
现的消极腐败在动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瓦解了社会原本的精神秩序,消解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二、党的公信力提升策略:腐败治理的制度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提升党的公信力问题上,腐败治理的制度创新是根本的路径选择。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治理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设计的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条件和博弈规则。这一规则对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制度下,人的行为选择不同。当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突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既有的制度规则存在较大的投机选择空间。因而,治理消极腐败,提升党的公信力,必须创新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遏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1.优化公共权力配置结构。权力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排他性,而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针对权力的这一内生性特点,治理消极腐败首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公共权力配置结构,避免权力的高度集中。受历史传统和计划体制影响,我国在权力配置、权力运行上实行双轨制:一条是传统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权力运行轨道,一条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权力运行轨道。权力运行双轨制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将这一权力结构的主要弊端归纳为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当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权力配置和权力结构已有很大的改善,党政逐渐分开,中央集权现象逐渐改变,地方、部门权力逐渐加大,但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权力结构中的分工往往是职能上的分工,缺乏制约意义上的分工,存在着不少不受制约的权力真空地带;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在领导班子中,权力集中于个人,在正副职的关系上,权力集中于正职。权力过度集中,使消极腐败难以避免。因而,完善权力结构的关键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第一,合理调整党的职能和权力。严格划分党与政府的职权,使党从具体的国家和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实现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总的领导,彻底解决“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第二,积极推进“行政三分制”。在地方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度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这三种权力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这一制度创新有助于改变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为一体,自定规则、自己执行、自我监督的行政权力运作模式,有助于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从制度上遏制腐败,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第三,严格划分部门、组织、单位内部的权力使用边界,加强对权力主体(个人、部门、组织等)使用权力的控制、限制,使一切组织、部门和个人拥有的绝对控制权转换为集体控制权和相对控制权,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单位和部门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第四,创新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有效预防和坚决惩治消极腐败,从而使党赢得民众的信任。
  2.完善公共权力监督体系。遏制社会公共权力的滥用必须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