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抢盐”风波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伟 日期:2011-06-07 16:28:55
以彰显。

  但政府公信力也常遭质疑。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中,关于初中女生的死因以及死者朋友的身份,官方的说法和坊间传言颇不一致。死者家属正常而理性的做法应是等待政府权威的调查结论,但从该事件的发生来看,包括死者家属在内的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官方结论显然是极不信任的,不然,他们不会游行示威,更不会实施打、砸、烧、抢等暴力行为。陕西华南虎事件,真相与谣言同行,政府申明、辟谣与事件真相大相径庭。一个“周老虎”让陕西省有关政府部门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政府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与“抢盐”类似的事件还曾在成都上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成都曾谣传水质受到污染,许多市民蜂起“抢水”,把大件大件瓶装水往家里搬。

  面对政府公信力的交错纠结,民众的选择真是艰难。实际上,这是政治学上的一个永恒难题。由于对“人性本恶”的深深警惕以及原初的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狼一样的战斗,为了充分有效地保卫自己的权益,人们创建出政府。然而又恰是因为对人性不信任,人们对政府也总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政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恶”。这印证了《联邦党人文集》中那句经典话语:“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从这种角度而言,“抢盐”民众不相信政府而受谣言蛊惑,似乎也符合政治常理。

  三、塑造政府诚信形象之途

  在“恶”政府之下,民众不信任政府的突出表现是经常批评政府。民众常常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不依不饶。批判性民众看到的永远是你做错了什么,而不是你做对了什么。然而,正是批判性公民的怀疑与警惕,在推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正是民众对政府不信任,才把政府改造得越来越值得信任。不信任政府只是制度设计的基点,终点是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政府,这个政府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相伴终生,值得依托。也可以说,现代政府的理论预设恰是“始于小人,终于君子”。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认为政府“必不可少”。从“抢盐”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现实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失望甚至不满。政府部门应当深深反思,应当感到羞愧。所谓“知耻近乎勇”,因为谣“盐”事小,公信力松动事大!

  公信力松动,是因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从而产生权力恣意。权力一旦离开民众的监督,自然不会在意公信力的强弱。公信力松动,偏离了政治制度设计的本来意图,民众渴望的安全秩序便不再有依靠。公信力松动,可能导致结果意义上的民不信官,官民合作与协商的现代治理模式便会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假若再有瓮安事件类似的谣言四起,再有缺水缺盐的传言散布,政府面对的民众一定是非理性的情绪民众,而民众眼中的政府也会是不值得信任的政府。

  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加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多发期要求我们的政府一定是一个诚信的政府,是一个能凝聚民心、体察民意、感怀民情的政府。无论在常态时期,还是在突发事件或社会灾难中,政府应当永远值得信赖。否则的话,官民互不信任,人民群众与政府离心离德,我们又怎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怎能应对随时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