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前腐后继”的成因及反腐机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秉祯 日期:2011-04-12 16:09:54
通厅长的曾锦城受贿33.2万元,参与卖官15起,另有其他“权钱交易”行为18起,最后因受贿罪被判刑15年。2001年3月,曾锦城的继任者张昆桐因索贿、受贿、挪用公款等21起犯罪行为被判处无期徒刑。2005年1月,石发亮案发,涉案款物折合人民币3267.35万元,也只被判了个无期徒刑。现在董永安当厅长不到两年,又步了他们的后尘。对像石发亮这样的巨贪们,法律仍如此宽容,这样谁会害怕,又能警醒谁呢?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如果查不出来,不就成功了吗?即使被发现了也死不了,大不了把贪的钱财交出去再坐几年牢。这正好印证了贪官们的口头禅:坏了我一个,富了三代人。同时,现在贪官们都把被抓看成是彩票“中奖”,不是反思自己的腐败行为,而是认为自己被人出卖或没有摆平上下左右,成了“替罪羊”。

  其七,轻信道德自律。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河南省落马交通厅长上任时的豪言壮语中看出一些端倪。有媒体报道,曾锦城在任时曾以写血书的方式向河南省委表白:“我以一个党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我绝不收人家的一分钱,绝不做对不起组织的一件事……”曾锦城案发后,张昆桐一上任便向省委领导表示一定要吸取前任厅长的沉痛教训,并提出口号:“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张昆桐被捕后,石发亮刚上任时也表示要吸取教训,提出的口号是“一个‘廉’字值千金”,并将其细化成“两个原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人情工程一件不干。”这些“廉政名言”难道全是欺世盗名的假话、戏言?当然不是。一些官员在就任时不能不说有着可贵的抱负和追求,也有着一定的廉政警觉和自觉。但是,随着权力的膨胀,他们渐渐变得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置制度和法纪于不顾,逐渐放松警惕。一旦外在的监管失效,制度制约无力,作为一把手,稍有私心杂念,即便当初信誓旦旦,也难敌长期的利益诱惑,滋生腐败的风险就变得相当高了。因此,在权力行使上,个人的自律往往靠不住。

  因贪落马的贵州省交通厅前厅长卢万里在悔罪书中写了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贪欲纵容堕落,体制纵容腐败。由此,我们看到了高危岗位的种种现象和结果,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反腐败的机制。美国学者阿密泰曾说: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苹果腐烂当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如果所有的苹果都腐烂,就必须检查筐子了。四个落马厅长就好比四个烂苹果,他们之所以“前腐后继”,肯定有交通厅长这个筐子的问题。这反映出交通建设背后的体制确有漏洞。为此,笔者开出以下几个防治的药方。

  一是消除官商一体。对于预防腐败来说,要想不再发生类似问题,已不仅仅是清除几只烂苹果那么简单了,必须认真审查已经存在问题的筐子,制约行政权力,在破除官商一体的管理体制上“给力”。从权力寻租的空间上看,应及早改变现有的交通建设模式,交通部门在交通建设的规划、审批、投融资等每一个环节上的权力都应该得到限制,特别是一把手不能随意干预建设项目。

  二是分权运行,各行其责。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对领导干部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防治腐败的关键所在。要按照构建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求,建立投融资体制、招投标制度、行政审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