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月下期

基层治理力量格局的异化与重构:一个结构性的讨论/董 鹏 张 相 叶中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董 鹏 张 相 叶中华 日期:2021-03-01 10:11:58

   【摘  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治理力量的基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治理效果及其水准。在现实中国语境下,随着社会力量的结构性变迁,基层治理力量正经历着从异化向重构、从缺席向回归的转型,如何理解基层治理力量格局的演化过程和异化现象,如何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进而探索我国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基层治理力量格局在经历异化——破坏性、寄生性力量对基层治理的渗透之后已经出现重构的迹象,传统良性治理力量的回归已经开始促使基层有效治理的实现,但这一改良和重构过程必然伴随着各方力量的激烈博弈,而推动重构的完成和驱逐破坏性、寄生性力量则需要削弱基层治理良性力量的内部分化,推动以政府作为组织者、协调者、运营者的有效协商平台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虽然应当作为一个强势的协调者而存在,但对其所协调的内容、手段应当予以明确和规范化。

  【关 键 词】基层治理;力量格局;协同治理;异化;重构
  【作者简介】董鹏(1992— ),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政府体制改革;张相(1989— ),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体制改革、公共政策研究;叶中华(1955— ),男,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政府体制改革、教育经济、科技政策等。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2-0020-04
 
  基层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依托于合法性基础的多主体、多力量参与式过程,但事实上,这一过程又涉及对治理力量的合法性讨论。治理现代化的选择趋向,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国家和社会对善治的渴求,换言之,即实现社会生活中各方力量格局的动态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往往会形成某种广泛意义的联盟,而这种联盟背后所代表的是稳定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之间的对抗与斗争。推进中国基层治理转型和发展,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两种力量所进行的博弈及其演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毋庸置疑,这是基于“现实性”视角而言的,是对经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曲折复杂的进程、阶段性和暂时性的倒退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进步性倾向的一种回应。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讨论,本文是基于一个结构性视角看待的,进一步具体化,我们可以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基层治理力量结构构成及其演化的方向上来。实际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层治理力量格局呈现出一个从异化到重构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异化”,是指1978年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随着人民主体意识的淡化和治理力量的削减,产生了寄生性、破坏性力量渗透、夺权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寄生性力量,亦可称之为惰性力量,主要是指基层政权中不作为以及与灰黑势力勾结的掌握权力的堕落者。这一群体本质上具有两重属性,即妥协性和破坏性。破坏性力量的典型代表是指借助暴力对社会和人民构成危害的黑恶势力。所谓的&ld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