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6月下期

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官员行为选择框架/毕鸿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毕鸿昌 日期:2019-05-31 16:24:52

  【摘  要】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层级管理不善,腐败机会增多;内外环境变化,腐败意愿变强;监督体制失灵,腐败风险降低。防治贫困地区官员腐败问题,须完善管理制度,减少腐败机会;加强思想教育,削弱腐败意愿;严厉打击腐败,提高腐败风险。

  【关 键 词】贫困地区官员;腐败机会;腐败意愿;腐败风险
  【作者简介】毕鸿昌(1994— ),男,中共江西九江市柴桑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腐败治理与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2-0111-04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做出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贫困地区政府理应积极配合国家宏观政策,结合本地现实情况,主动开展脱贫致富工作,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解决发展难题。然而,近年接连曝出了多起贫困地区官员贪污腐败的案件,不仅严重侵犯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他们脱贫致富,还导致国家扶贫工作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研究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防治腐败问题,不仅有利于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有助于贫困地区在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符合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的要求,跟上甚至引领发展潮流。

  从现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还是从反腐职能机构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对贫困地区官员这一特殊场域内群体的腐败现象探讨还比较少。另外,针对扶贫领域内腐败问题的研究更多是从案例中归纳总结,缺少相应的理论模型。因此,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建构行政官员的行为选择模型,分析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的内在机理,以期为防治贫困地区官员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腐败作为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属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范畴。所以,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假设贫困地区官员为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衡量不同行为背后的风险与收益,最终采取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正如图1所示,腐败机会、腐败意愿和收益—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行政官员的行为选择。腐败机会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的公权力非法获取个人利益的机会。根据已经曝出的腐败案件,腐败的物质资源来源可以分为常规的县财政税收、上级扶贫专项拨款与权力附带的利益交换等。然而,行政官员并非发现了腐败机会就一定会产生腐败行为,还需要考虑到他是否有腐败的意愿。如果没有腐败意愿,或者腐败意愿很小,他会选择保持廉洁。假如腐败意愿强烈,他就会进一步衡量腐败伴随的风险与带来的收益。腐败风险主要包括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被发现后面临的各类惩罚。下文将从腐败机会、腐败意愿和腐败风险三个维度分析贫困地区官员腐败原因。
  二、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因素剖析  
  (一)层级管理不善,腐败机会增多
  腐败机会是腐败行为的前提。现阶段,腐败机会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存在“空档期”。
  一是在精准扶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