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6月下期

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官员行为选择框架/毕鸿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毕鸿昌 日期:2019-05-31 16:24:52
贫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政府、社会和市场同向发力,大量扶贫物资与资金等在短时间内涌入贫困地区。但是,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位置,对市场企业的吸引力偏低,市场行为相对简单,政府的市场监管经验不足。同时,扶贫物资和资金的来源与渠道趋于多元化,涉及的部门众多,多头管理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难度,对官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贫困地区官员的管理能力不足以应对新的形势,导致物资和资金发放程序混乱,后期流向与使用情况难以统计,事后审查缺乏详细准确的账目,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二是由于扶贫政策覆盖面广,不同项目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体到每个贫困地区的扶贫信息更是错综复杂,而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他们有时难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扶贫政策消息,对扶贫资金的数额、补助种类与申报要求等详细信息掌握不足。相反,贫困地区官员更了解国家扶贫政策,信息优势可能导致其行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在委托人无法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另外,扶贫领域还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部分扶贫项目并非完全实行全额配套,还需要贫困户自身配置部分资金。比如,甘肃省部分贫困县的沼气建设工程,需要贫困户等比配置资金,部分特贫困户考虑到自身的经济状况,选择不建造沼气处理池。“精英俘获”现象客观上导致部分扶贫资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给了贫困地区官员一定的腐败空间。
  三是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官僚制,我国在公共行政中采取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管理制度。我国干部管理并不完全依赖严格的法律制度,还要依靠干部对组织的忠诚与承诺去实现具体的政策方针。但在压力体制下,这种干部管理制度的缺点在于规则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性较弱,基层干部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更强,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另外,贫困地区相对封闭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强化了一把手的权威,他们更可能利用手中的职权主动寻求腐败机会。贫困地区腐败正是这一弊端的具体体现。
  (二)内外环境变化,腐败意愿变强
  一方面,西方腐朽文化的传播腐蚀了部分官员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也趋于和谐稳定。但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经受住诱惑,通过各种手段疯狂敛财,最终成为害群之马。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调任干部的巨大心理反差也加强了其腐败意愿。部分由外地调入贫困地区任职的官员对外部客观环境认识不足,难以适应当地恶劣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进而产生了一定的悲观与畏惧心理。而且,由于空降式任命,他们破坏了贫困地区原先趋于稳定的政治秩序,对当地干部的仕途轨迹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难以得到当地干部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对他们的政治仕途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他们逃离贫困县“官场泥沼”的决心。但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原则,上级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治官权”,下级政治上的升迁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所以,部分贫困地区官员会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收受下级官员与开发商等人的贿赂,寄希望于收买个别上级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