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数智时代乡村如何建设新质人才队伍——基于政策营销视角的扎根理论分析/黄建红 胡阮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建红 胡阮娟
日期:2025-05-12 10:00:57
才政策营销的核心主体,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纵向投入,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结、共同参与合作生产,并以制度配套、政策扶持以及购买服务等形式促使政、社、校、企等多方力量共同承担人才建设任务。行政部门作为人才建设政策的发起者,一方面要负责决策部署、资源调度与成果验收等工作,如近年来面向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面向青年群体的“三农”专业人才培育、面向智慧化产业发展的数智人才培育等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另一方面要主动促成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关系,通过制定人才建设政策扶持清单,并配套实施政策倾斜、技术支持、评选表彰、税收优惠、金融补贴等措施,兼顾多元主体的利益与整体建设成效。
作为人才政策营销的重要力量,第三方企业参与人才建设可以减轻行政压力,推动乡村新质人才建设工作,完善乡村新质人才建设政策体系。企业参与是指涉农龙头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或基于自身业务需求,下乡推广新兴科技、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新产品,以及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自愿参与模式。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战略,鼓励互联网企业、乡村电商企业促进农村韧性发展。互联网企业通过组织电商人才下乡,普及数字技术知识,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数智素养和技能水平,促使从事农业生产的“身份农民”向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结构优化,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涉农院校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才政策营销的个性化、多元化和综合化,以及弥补政府短板、监督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扩大社会参与。院校推动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前者是指人才培育按照学校全日制学习要求,经过考核合格后授予学员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并鼓励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发展;后者是指相关涉农院校及科研机构采用科技服务、农技推广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形式,将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发挥长效的助农效应。涉农院校自愿报名并经政府审核通过后,在乡村新质人才培育工作中出谋划策、跟踪指导,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实践指导,以提升学员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扩大乡村新质人才的培育半径。
(三)政策营销方式:驱动乡村新质人才建设模式迭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促使人才建设目标向创新驱动方面升级,要求各级政府依据人才建设需求设计政策,并借助多种渠道进行政策推销,推动乡村新质人才建设模式进阶。
立体化推介,强化政策认同。一是多渠道宣传,奠定政策认同基础。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要严格遵循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宣传原则,通过官方媒体、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渠道最大范围地传播政策信息,巧妙运用多元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展示乡村新质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目的任务和施策方式等内容,消除公众的疑惑和顾虑,使公众明晰政策内容和政策目标,实现政策宣传零偏差、高精准。二是推行政策代言人制度,提高政策说服力。积极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声誉的权威人士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人才政策代言人,发挥政策扩音器的作用,采取线上直播、定期下乡和业务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相关人才政策进行解读,简化政策语言,优化政策信息呈现方式,提高政策的可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