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1月下期
多疑型领导风格下的情绪思维及其对领导决策的影响——以崇祯帝为例/宋 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宋 涛
日期:2021-03-01 10:24:26
模式,主导或影响着领导活动的开展。
多疑型领导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领导者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动机进行负面的猜疑,在进入多疑的情绪思维状态之后,倾向于用自己所找到的“事实”来证实自己所预料的负面判断,并采用严厉的处罚手段来对待对方。
多疑型领导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情境的复杂性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领导者的自信心不足,对下属任何触及自己权威的举止都非常敏感。
个体如果在缺乏信任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就容易养成多疑的性格。崇祯帝的母亲是父亲朱常洛(光宗皇帝)身为太子时的淑女,在生下崇祯帝后并没有得到朱常洛的宠信,在崇祯帝三岁多的时候就因病而亡。崇祯帝的祖父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一直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因为违反宗法而受到群臣反对。朱常洛因为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饱受太子之位废立的困扰,一直生活在惶恐之中,对崇祯帝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导致崇祯帝从小就缺乏对自己至亲的依赖与信任。朱常洛以后虽然被立为太子,但皇储地位并不稳定,在担心与焦虑之中接过皇位后,只在位一个月就驾鹤西去。光宗皇帝去世后,他的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天启皇帝)。在自己的哥哥当上皇帝以后,按照明朝的制度,崇祯帝必须远离皇权与朝政。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权倾天下的时候,崇祯帝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小心谨慎,刻意保持低调。这些经历,都养成了崇祯帝多疑的个性。
1627年,天启皇帝因病去世,17岁的崇祯帝年少继位,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复杂多变的环境,原本多疑的个性就会慢慢渗透转变成其领导风格。皇帝与朝臣之间本来就缺少敞开沟通的渠道,崇祯帝又亟须维护自己的领导权威,对于任何轻视自己的言论自然都十分敏感,而这种多疑型领导风格又会加剧崇祯帝对臣子们是否轻视自己的猜疑。这从崇祯帝对待刘鸿训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崇祯帝执政以后,首先抓的就是官僚队伍变革,期望发现国家急需的、有作为的领导人才。刘鸿训是崇祯帝变革改组内阁后的新任官员,年纪较轻,工作积极,敢于陈述自己对政务的见解,是崇祯帝第一次进行内阁改组时比较赏识的人。1628年7月,驻守宁远的守军发生哗变,绑架驻军将领,要求朝廷发放拖了几个月的军饷。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帝大为震惊。崇祯帝斥问户部,户部表示国库已经枯竭,实在是没有钱及时发饷,崇祯帝立即想到要问罪户部以立威。刘鸿训知道实际情况——国家连年灾荒,国库空虚,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户部确实有其难处,问罪户部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刘鸿训建议皇帝拿出自己的“内帑”财产30万两白银用于救急,并以此宣示皇恩。但此建议被崇祯帝否定。刘鸿训回到家里与家人谈到此事时,说了一句“皇帝还是太年轻”,没想到被监视人员听到,并汇报给了崇祯帝。从此,崇祯帝对刘鸿训的赏识与重用荡然无存,刘鸿训不久就因为牵连到一件案子,被崇祯帝问罪,发配到边防戍所。
二、多疑的情绪思维对领导决策的影响
我们所接受的任何信息,只要有刺激信号投射于大脑皮层,就会生成情绪,带动情绪思维的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情绪生成是短暂的,带动的情绪思维也是暂时的;有的情绪生成则具有长期性,也就是在某种信息的长期影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