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0月下期
卢思道《劳生论》对重塑政治生态的启示/魏志龙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魏志龙
日期:2020-12-04 15:41:43
责任伦理,这样才能确保领导干部内心确立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降低权力异化风险、提高权力执行能力;另一方面,选拔机制在设计之初,就应当明确要选任怎样的人、如何选任这样的人以及如何确保这样的制度不断发展与传承等,因为这将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群体的能力结构和作为程度,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持续治理能力与发展的生命力。
(二)重构政治伦理
完善政治生态,仅“树贤”是不够的,因为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既不规范又有失严厉,对价值的判断则时而多元、时而莫衷一是。卢思道认为:“风为上宰,内敷文教;方邵重臣,外扬武节。被之大道,洽以淳风。”[1]4110无论何人何地,施以大道才能淳化风气,施以美德才能彰显政德。重构政治伦理,在古代是任用“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的贤能,在今日是培养只有服务心、绝无营私心的领导干部,尤当注重强化党性,提高政党活力,优化政治生态,同时坚定政治信仰。
领导干部须重视官德修养,做政德建设的示范引领者。领导干部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其一举一动是公民道德最直观的教科书,不仅事关个人声望,更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体现,引领社会风气的走向。重构政治伦理,就要求领导干部时常自省和练习“收摄念头”,日久自见功夫。卢思道认为,士大夫要具备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检验自己的好时机。正如王阳明所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5]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的时刻,才能看出是否已经克服恶念。
(三)提升净污能力
政治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维系平衡、实现良性循环,需要不断摄入能量源,定期清除污染源,长期保持习惯,持续革新方法,营造清正的从政环境。如果将政治生态系统比作污水处理系统,那么其必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系统。要提升政治生态系统的净污能力,至少要经历降低、溶解、净化三个过程,要严防、排查和清理污染政治生态的各个区域。为此,卢思道也提出了具体做法——“禀斯首鼠,不预衣簪”,即对犹豫不决者不给俸禄;“阿党比周,扫地俱尽”,即清除相互偏袒、结党营私之人;“轻薄之俦,灭影窜迹”,即将轻视不改者彻底清理出去。循环往复,久久为功,“砾石变成瑜瑾,莨莠化为芝兰”,方可实现政治生态的“降、溶、净”,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制体制的长效作用,引导政治精英逐步挺起向上的脊梁。
净污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政治生态系统以定性的方式循环净化、自我修复。从道德上来讲,首先要求官员自身做到洁身自好。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有差异的,个体自律固然有助于官场风气和政治生态的好转,但若想彻底转好,更要仰仗组织性革命。因此,除个体行为以外,古代退出制度也有利于整个官僚系统的净污循环:新老有序交替——官员的官级、社会等级随着其退隐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动,新陈有序代谢——官员队伍的组成人员交换伴随着权力的再分配。整个政治系统好似大浪淘沙,在进入与退出机制的运行下及时推陈出新,不仅能提高管理效能,也有利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黄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