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6月下期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纾解策略/龚志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龚志宏 日期:2020-07-20 10:12:12
者都认为,那么多的人参与冲突,即使我们有一点出格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法律也很难给予惩戒,因为我们人多,法律没有办法惩治这么多的人,而且政府出于稳定的考虑,估计也不愿、不会惩治这么多的人。就是在这种群体心理的影响下,“无直接利益冲突”中一部分参与者往往抛弃理性、理智、自觉、自制而肆意妄为,一步步地脱离正常轨道。
  第二,自我表现心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的个体绩效要明显高于“单独行动”的个体绩效,这里面既有虚荣心在发挥作用,也有个体之间竞争、逞能、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观众效应”或“旁观者效应”。很多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创造出平时训练中难以取得的成绩,很多人在群体中都会比平时有更好的表现,就是因为他们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或者在潜意识里希望他人对其做出肯定性、赞誉性的评价,从而焕发出比“单独行动”更强烈的行为内驱力和表现欲望。在“无直接利益冲突”激化阶段,这种自我表现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人特别是骨干分子渴望在围观者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力和威信,以便在众人的赞许、追随、关注、议论中获得心理满足,进而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不可忽视。在自我表现心理的作用下,他们或者组织策划、充当军师和高参,或者冲锋在前,成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先锋和骨干分子,甚至以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情绪和欲望,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
  第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一方当事人有意无意地、坚定不移地持有与另一方当事人的意见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简单说就是“你宣传、我反感,你批评、我支持,你是、我非,你黑、我白”。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具体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中,当事人之间互相缺乏信任感,特别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主要参与者——弱势群体对政府缺乏信任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为了尽快化解矛盾、平息冲突、稳定局势、恢复秩序,都会出面与参与者接触、谈判,或辟谣,或说明真相,或解释原因,或做出承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说明的是,这是在正常情况下的正确选择。假设当地政府此前的某些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民之间的信任感,或者说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感已经大打折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上述种种努力不但不能平息参与者的情绪,有时反而会进一步增强参与者的逆反心理。因为这时部分民众不但不相信、不接受政府的诚恳言行和一片苦衷,反而采取逆向思维,想当然地认为政府是在敷衍了事和“先礼后兵”,“就是想先把我们哄走骗走,然后再秋后算账”。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部分参与者不相信、不接受政府发布的事实真相和原因说明,一些亦真亦假、有虚有实的流言、谣言反而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这些流言、谣言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当事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导致事态不断扩大,冲突不断升级。
  在“无直接利益冲突”激化阶段,必须把遏制从众行为向越轨行为转化,尽快控制、平息冲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抚工作作为群体心理纾解的重点。一是必须坚决走出法不责众的怪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