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7月下期
领导艺术:激励的精度、灰度及融合/钱锡红 叶广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钱锡红 叶广锋
日期:2019-07-08 17:22:21
理由反驳或拒绝,例如,“按照公司的规定和我的工作任务书,这个事情不归我管”。同时,给员工的任务清单越清晰具体,员工就越没有想象空间,越容易陷入停止思考的境地,员工除了点头接受,基本没有其他收获,因而也起不到激励作用。
领导者在督促员工完成任务清单和细分目标之外,还要掌握表达战略愿景的艺术,要时常传递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给员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并表示员工将由此和组织一起成长。但这种战略愿景千万不能过于空泛,沦为空中楼阁,否则,下一次再用同样的愿景激励员工时可能不被信任。总之,画饼充饥要让员工先闻到饼香,如果领导只会画饼诱惑员工,一直让员工饿着肚子,那么员工就会想办法另谋其他出路。
三、激励措施的融合艺术
每种激励制度都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措施。在组织管理中,有些激励措施的精度易于控制,但有些激励措施的精度不易控制,为激励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灰色地带。事实上,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激励措施如果运用得当,和其他易于控制精度的激励措施相结合,将会相得益彰。
(一)物质和精神激励相融合
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许多组织十分重视物质激励,把它视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物质激励范围很广,可以将长期(培训、分红)与短期(加薪、福利提升)、无形(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与有形(补充住房基金)的物质激励结合使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员工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知识型员工与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领导者应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兼顾员工的精神需求,如员工的人际关系需求、情感需求(爱、认可、尊重等)、自我实现需求等,通过表彰、组织文化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对于创业型企业、低利润率行业等尤为重要。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两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激励手段。单纯的精神激励只能在短期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仅仅只有表扬而无任何实质奖励,这种激励的效果很难持久。比如,上司时常表扬某位员工,那该员工在产生荣誉感的同时,也会产生加薪、晋升的期待,如果领导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示,难免会使该员工感到领导的表扬是虚伪的,因而日后不再把领导的表扬当回事。同样,单纯的物质激励也有其局限性,可能使员工丧失工作的内在动机。值得注意的是,人的物质欲望是不断升级且无止境的,如果只有单纯的物质激励,将可能只强化了员工的物质欲望,同时,由于物质激励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组织的激励成本也将会大大增加。
实践中,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措施设计精妙的组织往往能使这两种激励产生互补作用,既能够以工作使命感、工作自主权、正面回馈、与员工交谈等非物质形式间接促进员工物质需要的满足,也能够在以工作环境改善、提供福利、提供培训、物质奖励等物质形式满足员工物质需要的同时从关怀、认可、尊重、归属感等方面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1]因此,组织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非完全独立的关系,领导者要重视两者的融合与交互。
(二)内外激励相融合
外部激励强调了外在环境的作用,但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