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4月下期

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刘金新 薛伟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金新 薛伟芳 日期:2019-04-12 17:15:28
弱者愈弱的现象。扶贫资源,尤其是非政策性金融扶贫以及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扶贫,出于资金安全或者经济效益考虑,往往倾向于将扶贫资源投向自我发展能力本来就比较强的群体,甚至一些非贫困群体也能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政策支持,而真正贫困的群体却没有能力争取到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资源。这就造成了能力越强的群体发展得愈来愈好,能力较弱的群体发展更加滞后甚至边缘化的现象。按照马太效应理论,脱贫攻坚示范村更容易获得扶贫资源青睐,而无力争取到资源支持的贫困村则陷入恶性循环。村与村之间“两极分化”,对脱贫攻坚时期的反贫困治理形成严峻挑战。
  二、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调研分析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部分脱贫攻坚示范村存在一些违背示范村建设初衷的现象,不但示范效应难以发挥,反而造成乡村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一)典型样本村基本情况
  以某地区A、B、C、D四村为例。A村目前为脱贫攻坚示范村,2014年该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2016年以后,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外出务工劳动力不断回流,成为党建引领下的脱贫攻坚示范村。离A村不足5公里的B村为贫困村,产业发展仍处于停滞阶段,劳动力持续外流,留守问题严重。C村距B村10公里,煤炭资源丰富,前几年煤炭价格上涨时没有借势转型,随着近年来煤炭价格下降,C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加剧,劳动力外流严重。D村离A村也大约10公里,具有刺梨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优势,属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以上。
  典型样本村的总体情况如下:A村,属于党建引领下的脱贫攻坚示范村,脱贫攻坚期初,获得的政府资源远远多于内部可利用资源,村级治理具有现代化雏形,目前总体正处于内生动力积累阶段。B村,属于脱贫后进村,除了普惠获得的扶贫资金外,无其他特惠扶贫资金进入,技术和人才匮乏,无合作经济组织,劳动力普遍外流,发展致富压力大。C村,具有煤炭资源和便利交通优势,有少量贫困人口,属于一般村落,扶贫资金村级流入较少,产业转型困难,集体经济逐渐空壳化,贫困户对未来的脱贫致富信心不足。D村,有一个好的村支书,带领村民发展金刺梨种植,目前全部土地已实现流转,建有管理规范、全体村民参股的公司制合作经济体,属于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典型样本村基本情况如表1:
  (二)典型样本村调研问题反馈
  1.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引发其他村落对精准扶贫策略的不满
  在被访谈的4个村(每村4位)共16位村干部中,除A村以外的12位村干部均表示,A村是依靠政府大规模的扶贫资源倾斜而打造出来的脱贫攻坚示范村。B村和C村的8位村干部明确表示,如果有同样的资源支持,他们一样可以干得好。他们对D村的发展则心服口服,因为D村发展起步较早,依靠内生动力发展,凭借勤劳和敢拼精神致富。其他村干部对大量扶贫资源向脱贫攻坚示范村集中的不满,还体现在对本村获得的扶贫资金数量上。他们普遍认为,现有的普惠产业扶贫资金仅够用于发展传统种养殖项目,对大规模、现代化的产业而言,还远远不够,即使能够勉强上马也难以持续,产业收益与难以开展的产业用地征地工作相比较,得不偿失。同时,村干部也对扶贫优惠政策的连续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