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网络反腐与政治博弈的转型/刘 晨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晨 日期:2016-09-12 16:51:53
层面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引发舆论,进而监督权力和约束权力是网络反腐能否成功的关键。2012年的“雷冠希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网络反腐案例。据央视《新闻1+1》报道:整整63个小时,一个正厅级干部就这样“下马”了,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如果我们用“过程—事件”的范式来分析这则案例,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些博弈。第一次博弈(官与民之间),新浪微博于2012年11月22日在“微话题”中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近日互联网流传有关不雅视频中的男性为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同志北碚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而后,该视频被确定非PS。第二次博弈(官与民或官与官之间),视频曝光后雷政富曾表示“没有这事”。他之所以发布这个消息,在于否定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回答,是对网络举报的否定,也意在向他的上级和纪委表示,自己是清白的,但事实并非如他所说。2012年11月23日,经过新浪认证的“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近日互联网流传有关不雅视频中的男性为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11月23日,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同志北碚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如再把这个“事件—过程”放在网络政治的视角下来看,不难发现,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及发布关于雷的不雅视频,即为一种政治监督。而新浪微博的专题更是把这个事件推送到了“高潮”,让更多的人看到。故而,舆论迅速被掀起,政治博弈就此开始,网络反腐也因此拉开序幕。
  我们的问题在于,时隔接近4年的时间再回头来看“雷冠希案”等案件,网络反腐中的政治博弈又是什么样的?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过程中的政治博弈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分析之前,本文认为有必要先对网络政治这样一个分析的视角和范式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二、网络政治:一种分析反腐的新视角
  到底网络政治应该如何分析网络反腐?这是我们的叙事和分析基础。
  首先,网络政治学发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网络政治学逐步发展起来,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个全新的学科,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进步,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中国的网络政治学主要研究的是政治权力、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等内容[4]。故此,就雷政富案件而言,网友的参与是网络政治研究的对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但就反腐而言,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在。网络政治学需要分析官员与民众在网络上是如何博弈的,是如何较量的,是如何对立的,是如何腐败与反腐败的?以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在线下进行博弈,比如邮寄材料到相关部门等。比起网络反腐,其往往在处理的时效上差一些。原因是无法回避的,即庇护主义下的政治生态很难通过信件去打破,但是网络却可以跨越这些障碍,直接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由此造成“不查也得查”的态势。正如网络反腐所定义的那样,当公共舆论被点燃时,就必须想法去“灭火”,同时还必须在意“形象问题”。
  其次,网络政治分析的是政治行为。在笔者看来,尤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