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政策补丁”的实质剖析与消减之策/袁合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袁合静 日期:2021-12-22 09:53:32
  
  【摘  要】“政策补丁”的实质即政策设计有误、有失而引致政策内容不全,领导者在政策尚未执行时就进行了各种内容添补,缺乏必要的实践检验过程和政策效果反馈,折射出整个管理过程的草率与不严谨。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部分领导者思想不严谨,设计上秉持实验主义,以及组织运行体系存在原始结构缺陷。想要消减“政策补丁”,就要从领导干部的认知、态度和责任心入手,完成“数量级”积累,实现“矛盾点”化解,并保持“可传承”责任心。
  【关 键 词】“政策补丁”;政策调整;领导者;责任心
  【作者简介】袁合静(1984— ),女,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21-0009-04
 
  现实情境的瞬息万变与错综复杂使得政策措施很难一出台就全面覆盖,限于信息不对称的系统性风险,政策设计者往往只能在规划布局中保持有限理性,这也就使得政策推进实施必然经历“实践—反馈—修正—再实践—提升完善”的长期阶段。林德布洛姆则将这一调整完善阶段解释为公共政策制定的渐进性,并认为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将经历如此循环逻辑。[1]回归工作现实也不难发现,政策试点机制一直是助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有力工具,以点带面的政策执行方式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性与价值外溢[2],在措施议案推进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区域特点进行调适、修正与补充是必然且必要之举。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正常的调整完善循环逻辑强调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结果反馈,即使是“点”之范围内的局部试验,也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可发现政策之不足,继而进行修正完善,若政策一经出台就迅速进行调整或频繁修改,缺少时间检验,则并非正常现象,其将更像是对领导者不成熟设计的“修补”,折射出整个管理过程的草率与不严谨,容易引起民众的激烈争议,人们将如此的“政策修补”形象地称为“政策补丁”[3]。“政策补丁”与政策调整到底有何本质区别,其缘何出现,又会对政府公信力和领导权威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政策补丁”的特征及其与政策调整的本质区别
  从广义视角来看,“政策补丁”事实上属于政策调整的一种形式,但现实工作中大众对政策调整的理解更偏向狭义概念,即认为正常的政策调整行为应该是政策制定完成并经过必要的实践过程而发现不足与漏洞,继而针对现实情境进行策略措施的调整与完善。这是一个包含推广和检验过程的长期行为,完成了既定政策与现实情境的充分“碰撞”,是对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弥补,属于政策制定的正常程序。“政策补丁”与政策调整最大的区别在于政策设计与现实情境“碰撞”过程的缺失,领导者对政策“打补丁”很多时候发生于政策出台初期,甚至有的政策一出台就开始修修补补,尚未完成必要范围内的推广实践,更未从现实情境中得到必要的政策效果反馈,就开始对政策内容进行否定或修改。更形象地说,“政策补丁”就是在不成熟情况下,领导者尚未完成对策略措施的严谨推敲、效果预测、影响评估就匆忙出台政策,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