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及防范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乔 磊 日期:2014-06-03 18:41:49
  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性依靠力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各项部署要求,都是通过基层干部传递到千家万户的。但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被误读、误解甚至“污名化”,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谨防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
  一、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形成机制
  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形成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基层干部个别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固化、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三个影响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1.少数基层干部“自我污名”是“污名化”的点火器。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在基层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眼中,他们都是“当官”的。虽然大多数基层普通干部既不掌握权力,也不掌握资源,出现贪腐的概率相对比较低,但是,少数领导干部腐败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基层干部集体“被腐败”。同时,过去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给群众留下了较为刻板的印象,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改观,但还是时常出现一些强行拆迁、非法征地等行为,让基层干部“野蛮粗暴”的恶形象进一步固化。另外,基层干部处于实践一线、矛盾一线,在履行职责中引发矛盾、引起争议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再加上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办法不多,容易让问题扩大化、棘手化,给群众留下基层干部素质低下的印象。
  2.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弊端是“污名化”的加速器。目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都还是压力型体制,发展指标层层分解,逐级下压,有的地方对乡镇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信访稳定等实行“一票否决”。作为最低一级地方政府,只能全力以赴应对各种考核。然而,基层乡镇既缺乏执法权,又缺乏工作“手臂”。乡镇能直接管理的单位基本只有乡镇机关,同时,乡镇还普遍存在干部年龄老化、人手不足等问题。可以说,乡镇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矛盾多。在这种情况下,基层过多地把精力、财力、人力放在应付上面的考核上,而用在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上较少,就会给群众造成一种“只唯上”“不作为”的恶劣印象,基层干部的污名由此形成。
  3.社会媒体舆论失实助推是“污名化”的放大器。“污名化”的完成要有传播的方式和渠道。通常“贴标签”者是通过互联网、手机、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完成传播过程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社会舆论逐渐成为左右社会问题的重要舆论力量。特别在“涉官”事件面前,各种传播媒介一哄而上,采用叙述偏移、数据模糊、图片加工、标签化处理等手段,经由放大、扭曲和渲染,加剧不实信息和不良影响的扩散转移,给基层干部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最初,一个标签可能只与基层干部群体中的个体相关,然而随着这种认同逐渐泛化,标签和基层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被固化,标签反映的特质被认为是基层群体的固有本性。至此,基层干部“污名化”的过程完成。
  二、“破窗效应”对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理性楔入
  结合基层干部&ldq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