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权力中梗阻产生的上行原因及破解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信贵 朱 钊 日期:2014-04-22 11:08:21
  权力中梗阻现象是影响我国效能政府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含义主要是指机关单位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在落实过程中,因执行主体的中间环节、中层干部出现某种问题,而导致执行不力,目标任务难以完成,影响单位事业发展,影响单位工作氛围和工作士气,甚至导致腐败,深为广大职工群众所诟病的现象。由此可知,权力中梗阻实质就是指执行部门执行力的问题。
  一、权力中梗阻现象的上行原因
  提到中梗阻问题,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执行主体的中间环节、中层干部出现了问题,但是深入分析权力中梗阻现象可以发现,上行原因是引起中梗阻现象的第一层原因。
  (一)利益被忽略下的执行主体“自我救济”
  在我国,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行政决定和命令只要围绕公共利益,就必然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行政决定和命令制定时,上级制定机关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认同问题。对公共利益和人民认同的片面强调可能造成对执行部门利益的忽视,使得行政决定和命令的预设目的与具体执行者发生内在矛盾,形成中梗阻问题。公共利益是一个相对“形而上”的概念,具有模糊性。上级决策机关的公共利益导向未必就能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并且公共利益“橡皮泥化”,可能成为上级决策部门向下转移职责的可靠说词。事实上,利益博弈是权力运行的隐性机制,贯穿于权力分配、决策执行以及权力监督等各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中梗阻现象是执行部门为自身利益而与上行机关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实践中,执行部门往往不可能完全抛弃自身利益而一味执行上级行政决定和命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权力中梗阻现象是下级执行部门为了维护被上级部门忽视的自身利益的一种“自我救济”。
  (二)“一言堂”下的目标任务“太极执行”
  有的领导制定行政决定和命令时往往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服务。有的上级领导在工作目标设定上唯GDP论,脱离地方实际大搞“政绩工程”。在目标任务的设定过程中,往往都是上级机关领导的“一言堂”,都是上级领导决定,直接送交执行机关执行,大多数执行部门不太敢行使建议权或反对权,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执行人员提出了建议,也难以得到上级正确回应,甚至还可能会被上级领导排挤,调至其他非执行机关,造成自身利益的损失。许多不接地气的目标任务由此产生。由于此类工作目标或政策任务与当地实际的情形相互背离,根本不可能执行或者勉强执行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执行部门就处于两难的境地,只能对上级机关虚与委蛇。
  (三)“千线一针”下的执行梗阻
  根据《公务员法》第12、53条规定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然而,行政管理的条块化模式造就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大大增加了中下级部门的工作压力。上级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上面所有要求都需要下级部门传达以及基层部门落实。对于上级的每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