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为基层干部走出“污名化”阴影创造良好环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曾俊伟
日期:2013-12-05 16:17:54
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终端,是处在上级部门和群众之间的“夹心层”。基层干部担负着基层稳定和发展的重任,不仅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还承担着被“污名化”的巨大压力。《人民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4.44%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上对他们误读、误解甚至丑化的情况“普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基层干部确实会在思想、作风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以此去看待整个基层干部队伍。毕竟,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基层干部还是思想坚定、工作扎实、勤奋敬业的好干部。因此,如何为基层干部“正名”,解决基层干部“污名化”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造成基层干部“污名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制度、措施不切实际,引发干群矛盾;媒介舆论导向偏差,引发干群误会;信息交流、沟通不足,引发群众误解;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不强,引发群众不满。要让基层干部走出“污名化”的阴影,就要对症下药,针对原因寻找破解之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制度,为基层干部放权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因此,上级部门在制定针对基层的制度时,要依据客观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适度为基层放权,让基层干部的权力、责任实现合理匹配,防止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给基层干部带来的无形压力。一要充分调查,广征建议。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上级部门只站在上层权力部门的角度制定制度和措施,就会给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带来更多的压力和阻碍。因此,上级部门制定制度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建议,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相关制度、政策,不要让基层干部左右为难,权力和职责不相符,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把压力转移到群众身上,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二要理性决策,防止“三拍”。在制定制度、政策时,要防止上级领导头脑发热,“三拍”决策。否则,“拍脑袋”决策,只会违背群众意愿;“拍胸脯”保证,只会成为基层的负担,最后还得由基层买单;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基层干部只会成为“替罪羊”,造成基层干部“污名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要着眼长远,适度放权。基层权力过于分散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部分基层干部的确存在滥用职权、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害群之马就把基层的权力上收,这样国家的政策就无从落实,地方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把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因此,上级部门应该从长远考虑,适当下放权力,不断推动形成均衡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更加贴近群众的基层政策,让基层干部能够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营造公正、透明舆论氛围,为基层干部减压
舆论和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基层政府宣传政策的喉舌,也可能成为基层干部“污名化”的“毒舌”。尤其在网络媒体时代,一些事情更容易被放大和扭曲,基层干部随时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我们应该营造公正、透明的舆论氛围,让媒体说实话、讲实情、办实事,为基层干部减压,让群众知道真相,客观公正说话。一方面,媒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