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建议——基于76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研讨观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易丽丽 日期:2012-07-09 12:41:58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全文向社会公开,全面部署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事业单位改革步入攻坚阶段,中组部、中编办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专题研讨班。来自各部委、各省区市的76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就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学员们认为,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补上“短板”。
  本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提供公益服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个类别。在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主体部分,是本次改革的重点与核心。本次改革的目标是让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社会事业。
  学员们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与国企改革可以相提并论,事业单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系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检验改革成败,要看是否对员工有利、对事业发展有利、对社会发展有利。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难点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动力消退的原因
  与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相比,改革后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动力明显不足。行政类回归“行政”,经营类“转企”都有相应的动力,公益类事业单位“原地不动”,改革动力不足。学员们认为,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被改革者怕失利。表面上看,划分类别时都希望往上靠,经营类往公益类靠,公益类往行政类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待遇不同,尤其是养老保险。如果行政机关不如事业单位,有谁愿意往行政机关挤;如果公益类不如经营类,有谁愿意往公益类挤。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公平待遇影响了改革的动力。全国126万个事业单位,涉及3000万在编人员,县乡一级机构和人员占的比重最大,基层就业渠道有限,在事业单位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改革事关切身利益。改革动力来自让被改革者受益、让被改革者满意。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改革共识。
  二是改革者求稳怕乱。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生态中,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除时间长、任务重、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外,其改革动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领导的思想认识、改革勇气、行动决心和政治担当不够。公益类事业单位目前还过得去,有的领导不想改;担心引发矛盾,影响稳定,有的领导不敢改;怕失去既有权力和利益,有的领导不愿改。
  三是改革“疲劳症”。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第一次,公益类事业单位有行业部门主导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改革,行业改革步步深入,进入攻坚阶段,还有职能部门如财政部、人事部进行的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零敲碎打”多次改革,改革遗留下来的难题多是“硬骨头”。例如有学员指出,事业单位已经实行了聘任制,但改革后还是同样的机制,并不能实现当初制度设计的“人员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