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研究
当前,社会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穿透力,重构了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方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党的建设不可能脱离信息化而存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以即时性、开放性、群体性、扩散性、综合性为特点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所具有的全球化、网络化、公开化、交互性、虚拟性特征,使基层党建固有的内部化、统一化、长期性、集中性、单一性的特点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信息化在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方法、对象和环境等带来了挑战。一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既拓展了党建工作的空间和格局,也对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信息结构的网络化,既助推了民主的进程,也对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信息渠道的公开化,既拓宽了人们获取资讯的范围,也对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四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既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整合,也对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五是信息属性的虚拟性,既扩大了网络舆情引导力度,也考验着我们应对网络的舆论分析引导能力。 一、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在信息化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勒夫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然而,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太适应。当前制约党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领导干部的观念问题,部分领导干部仍将网络等新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这种畏惧、畏难心态导致一些地方的党建信息化工作步入发展误区,将信息化等同于电脑化、网站化、软件化。由于对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过分强调党建工作的保密性,不接受信息化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开放性;把信息化的负面效应看得过大,不能放心放胆放手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致使党的声音有时出现网络“失声”的尴尬。网络话语权,实际就是党在信息社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问题。 二是教育管理手段不太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存在着弱化的问题。传统干部教育工作存在着单一灌输、信息独享、被动接受的现象,而资源、距离、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也影响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思想活力,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主角。流动党员管理手段存在着缺失的问题。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缺乏制度性支撑,流离于组织之外。这样在城市就容易出现“无组织”的党员,而在广大农村则出现了“无党员”的党组织。网络不完善,信息不共享,城乡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动态管理整体合力。 三是组织设置不太适应。目前,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加速融合,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行业化、区域化、集约性、流动性增强,依托行政单位设立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针对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活动区、高教园区、产业集聚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在城乡间迅速形成的实际,优化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