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六维品格/陈 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锐 日期:2024-07-18 17:13:45
映着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现实状况和价值诉求,而且按照自身既有规律不断进行着传承、创造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的方法论与其他‘历史’视角截然不同,主要体现为其对‘历史’这个概念持有一种独特的理解”[1]。他们立足于唯物史观,从社会要素运动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经由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如政治、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交方式等文化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并在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中体现自身积极的或消极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基于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需要而产生的新文化,其优点恰恰在于不会从教条主义出发去对未来做出既定预期,而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试图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去努力发现新世界,从而对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构想——机器体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上所有人都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创造的机会,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文化领域获得自我展现和自我发展。列宁则从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实际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意义,并就如何巩固文化领导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与劳动结合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吐故纳新与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文化建设作为执政主体的自觉行为,并将其置于“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总体布局之中,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中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如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实现“两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共同性、市场化对文化的冲击、文化产品同质化与消费主义倾向、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焦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独创性思考和积极性回应。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固有本质,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深化了关于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和路径的科学认识,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一方面,它围绕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从而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另一方面,它以“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为方法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做了科学厘定,还创造性地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分析文化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文化建设,从而“贯通了传统文化精粹与世界现代文明的关于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从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到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从强调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