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被围猎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荣梅
日期:2019-05-06 17:49:32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围猎与被围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溃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思想防线上缺少始终如一的坚守,最终在金钱、美色、情感面前丧失了斗志、丢掉了原则、葬送了前程。因此,领导干部要想不沦为别人围猎的猎物,就需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仅要守住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而且要管住家人。领导干部必须提升道德修养,砥砺品行操守,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从骨子里抵制陈规陋习和低俗、媚俗文化,坚持慎微、慎独、慎欲,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不迷其心、不移其志、不忘其本,始终保持初心。
(二)制度层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被围猎,关键还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的权力能够给围猎者带来丰厚的利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太大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围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围猎的实质是围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必须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围猎者无“猎物”可围,让别有用心的人自动放弃围猎。“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格规范权力的行使,有效防止滥用权力,不断压缩围猎现象的生存空间。”[3]当围猎者发现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受到控制,不能够成为肆无忌惮擅权谋私的资本,失去了围猎的价值时,自然而然就不会下功夫进行围猎。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要懂得监督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爱护,要自觉接受监督,“在接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在监督中行使权力,严守规矩,该由集体行使的权力个人不能擅自专权,该由上级组织行使的权力不能越权”[4],有效杜绝权力的肆意滥用。
(三)惩处层面:要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
行贿是围猎的重要手法。行贿的本质是谋利型犯罪,其根本动机和最终目的在于获取不正当利益。人的本性是趋利的,这使得行贿者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行贿与受贿本就相伴而生,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以往一定程度上存在“处理受贿者较多、处理行贿者较少”的情况,因而难以对行贿人产生应有的震慑,所以当被围猎的领导干部因受贿而身陷牢狱时,他们却能转身又去围猎其他领导干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这校正了反腐败斗争中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失之于偏、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等问题,必将改变以往偏重查处受贿而对行贿处理偏轻的现象。只有让行贿受贿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改变行贿人“低风险、高收益”的情形,才能形成震慑,从根源上消除其逐利动机。通过对受贿行贿一起打击,有利于形成不敢行贿、不愿行贿、不能行贿的态势,提升社会公众参与社会腐败治理的意识,净化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对围猎的治理。
(四)文化和心理层面:要匡正礼尚往来的本真内涵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行贿者常常以礼代贿,借着人情往来之名而行权钱交易之实。一些领导干部也在人情的幌子下迷失自我,总喜欢把自己的受贿行为辩解为礼尚往来,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所以,必须从文化和心理上厘清人情与腐败的界限。正常的礼尚往来是亲朋好友之间无利益诉求的往来,而且礼品的金额相对较小、基本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