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吕挺琳 日期:2018-06-08 17:41:09
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付出了努力和牺牲。
  2.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从1958年到1973年,湖北、河南两省10余万工程建设人员汇集丹江口水库开展工程建设,他们克服施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困难,高喊着“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头”的口号,自带口粮铺盖,“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红薯干,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油毛毡”,风餐露宿、肩挑手扛、战天斗地、顽强拼搏。开挖基坑缺风钻,就用人工凿炮眼;没有电铲,就用手镐一点点挖;没有汽车,就用人抬肩扛。为保证工程进展,他们采用三班倒的方法,顶风冒雪,不分昼夜;为了保证积水排泄,他们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挖沟排水,有的手被磨出血泡,有的脚被石头砸伤割破,有的甚至被冻病冻伤。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孙三代一起上。从开工到截流,丹江口水库工程只用了不到16个月的时间。丹江口水库蓄水运行30多年,经历过几次大洪水考验,丹江口大坝安如磐石。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开工后,丹江口水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许多世界级的重大难题。丹江口大坝要在原坝的基础上“穿衣戴帽”,坝顶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新老混凝土接合史无前例;南阳卧龙区靳岗的膨胀土被世界公认为“工程癌症”;南阳方城县垭口工程面临着高渗水地层、淤泥带、流沙层、硬岩地质层等复杂的地质结构,被认为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郑州荥阳市的穿黄工程是整个工程的咽喉,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工程设计人员、技术及施工人员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科学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以求精为目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在工程中得以大量运用,并且在工程中积极开展创新,共完成专用技术标准13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3.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移民舍弃小我,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为国分忧。1958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兴建时,淹没南阳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14.6%;淹没耕地28.5万余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动迁移民20.2万人,其中县内自安12.6万人,动迁人口占库区搬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历时20年时间,分6批前往青海、湖北、河南3省7县市。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开工后,淅川又新添淹没土地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1万亩,水库周边的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搬迁安置移民16.5万人,这在中国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史上是少有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是全国的大局所在。为了顾全国家整体利益,为了让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人民喝上用上干净清澈的丹江水,广大库区移民毅然决然地抛家舍业,别土离乡,南阳库区移民常说的一句“舍小家、为国家”诠释了所有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精神,充分体现了移民群众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甘愿牺牲奉献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以地区、家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政治觉悟和舍家报国的高尚情操,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反映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爱国主义是南水北调精神的灵魂,是完成南阳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的强大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