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8-01-31 18:40:38
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一大批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制度不断涌现,形成了党的建设“制度群”,为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着眼于问题导向的制度建设聚焦改革重点、痛点、难点,不断加大落实力度,最终落地生根,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得以破解,党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现和更为彻底的实现。
在价值指引和制度规范的作用下,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就会被赋予特定的内涵。价值规定行为的方向,制度决定行为的方式,行为则成为价值和制度的生动诠释。政治文化也像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样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制约政治行为,但它的功效有时是前二者所望尘莫及的。在一定意义上,政治文化可以决定个人对政治体系、政治目的、政治决策、政治现象的态度和情感,决定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总体看法及反应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风党纪,严厉打击腐败,广大党员干部落实中央政策、转变工作作风、勇于务实担当也有了更为积极的行动,党风、政风为之一变,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当然,价值、制度和行为并不一定就是一致的。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如果与价值、制度相契合,就能够起到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如果行为偏离价值的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就会对价值和制度的落实带来严重的阻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非常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以防止其行为偏离党既定的价值与制度轨道。
在文化和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觑。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要与党内政治心态有机结合,实现价值、制度与行为、心理的匹配。文化要深入人心,关键是要服人,让人们内心真正认同,从而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否则,只能是“雨过地皮干”。正是因为心理、行为与价值、制度不相匹配,有时甚至相互冲突,才会有一些党员干部的心理扭曲、心理纠结以及行为荒诞,才会有两面人、多面人现象的出现。一种文化、一种观念要固定下来,成为个人和组织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对价值、制度不认可,即使迫于外在压力做出一时的屈从行为,也难以持久;相反,得到心理支持的价值和制度,将具有强大持续力和稳定性,并使行为表现出与价值和制度的一致性。我们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不可缺少政治心理的支撑和支持。对个人和组织政治心理的研究,是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尚待开发和研究的区域。政治心理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也具有丰富性、复杂性,还具有波动性、潜在性。它是促进政治变革的重要动因,是推动政治力量组合与分化的重要依据,也是政治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文化的宏观功能是通过大量的微观功能实现的。因此,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更加深入地加强对个人和组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的研究和把握,使党的价值观和制度建设得到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可、情感认同,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组织对党的政治文化有更为稳定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