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员“懒政”的机制原因及治理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郑万军 刘 磊
日期:2016-10-19 09:05:51
部管理机制设计的目标应该是既能激励官员想为、敢为、能为,又能使官员的选择符合其自身理性,即通过干部管理机制增强官员的正向激励,强化反向约束,使“勤政”成为符合其利益的最优选择。具体来说,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出发,寻求官员“懒政”治理的制度路径,应重点完善官员的晋升、薪酬等正向激励机制以及考核、退让、监督等反向约束机制,提升官员的整体激励水平,提高其“懒政”成本,实现官员“懒政”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1.优化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官员奋斗热情。优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官员积极性,解决的是“不想为”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公平、可预期的用人选拔机制。探索官员多元晋升渠道,建立非领导职务晋升机制和优秀人才破格提拔制度。强化用人导向,重视提拔德正品端、踏实肯干、勇于担责、群众评价高的官员。探索高效的、制度化的官员轮岗、交流机制,避免一些官员因常年待在同一个职位或部门而失去奋斗激情。创新官员培训机制,通过挂职锻炼、返校学习等方式,为官员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强官员综合素质。第二,创新官员的物质激励制度。探索普通官员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浮动水平与官员的绩效、贡献、职责等相匹配。探索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拓宽官员收入提升渠道,调动非领导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落后地区、“清水衙门”、基层官员的工资和福利保障机制,防止地区间、部门间、层级间收入差距过大。第三,优化官员声誉激励制度。探索多样、公平的表彰和评优制度,取消部分形式大于内容、难以起到激励效果的奖励制度,提升表彰、评优、奖励等激励方式的含金量,使“勤政”官员能及时得到实质上的认可,真正发挥示范效应。从干部管理制度的角度提高官员正向激励水平,能够有效解决中央从严治官背景下官员实际福利减少给其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官员积极作为。
2.探索科学的问责机制,为官员“勤政”保驾护航。探索科学的问责机制,为官员“勤政”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的是“不敢为”问题。当前,中央和地方对建立干部容错免责机制的呼声很高,希望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激励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官员,同时让心有顾虑的官员减轻担忧,勇于担当。2010年出台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就已经规定了在特定情形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可从轻或减轻追究责任。中央也多次强调,应允许地方干部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适度犯错。地方层面,重庆、浙江、海南、湖北等地也出台了官员改革创新的免责条款。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官员容错免责机制的建立已经具备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容错免责机制,首先,应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干部容错免责实施办法,从原则上确定该机制的体系构建、实施细则、监督办法,明确官员容错免责的基本条件,确立容错免责的正、负清单,理清其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关系。其次,必须清晰界定干部容错免责的边界,对于造成多大的损失可以免责、造成多大的损失必须担责都要有清晰的认定,毕竟容错免责并非鼓励官员犯错。再次,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问责程序,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畅通民间参与渠道,从而有效区分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另外,应逐渐废除一票否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