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要会算廉政账:由被动向廉到主动奉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红平
日期:2016-07-12 18:29:45
楚自己行为败露的严重后果,但最终还是做出不理性的决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在利益得失计算的过程中存在思维误区。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做高危事情时,只有当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有动力去做。在腐败行为预期得失计算中,预期收益相对明确具体,而预期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或然性因素:行为败露概率以及败露后导致的损失大小。对大量贪官的忏悔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在进行得失计算时常常出现有麻痹作用的思维倾向:一是高估预期收益,低估预期成本;二是高估现实所得,低估未来所失;三是高估成功可能,低估失败概率;四是高估自己的智商,低估别人的智商。事实上,稍微具有党纪国法认知的人都能够估算出自己可能会受到的惩处后果。因此,在整个利益得失计算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事者对其腐败行为败露概率的估量。
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廉政专家推算发现,真实世界中的腐败行为败露概率其实远远超过当事者的想象。假设一个官员先后接受10个人的贿赂,而且这10个人彼此毫无关联,与该官员都是单线联络,即该官员与每名行贿人之间处于俗称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高度安全状态。另外,假设在这名受贿官员的有生之年,每笔贿赂的暴露概率仅为10%,也就是每笔贿赂有九成的把握不会曝光。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假设使得整个腐败交易似乎处于高度安全状态,属于典型的“低风险、高回报”行为。然而,实际上,在该受贿官员的有生之年,这10次受贿行为无一曝光的概率究竟有多高呢?由于10次行为之间互无关联,按照概率算法,10次受贿无一暴露的概率就是每次受贿行为“成功率”的10次方:0.9×0.9×0.9×0.9×0.9×0.9×0.9×0.9×0.9×0.9≈0.35。换句话说,就是在该官员有生之年,至少有一次受贿行为曝光的概率高达65%。有趣的是,一次受贿行为败露,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受贿行为浮出水面。这就意味看似“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高度隐蔽的腐败交易,随着交易次数增加及时间的推移,其行为败露的概率会不断升高。腐败有时似乎高度安全,实则不然。
算廉政账关键是要官员真正敬畏风险、坚定信念
在反腐实践中推行算廉政账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要使之收到实效,除了讲清腐败的后果,更关键的是要让官员真正敬畏风险,纠正利益得失计算中的思维误区,由被动向廉转向主动奉廉。
形势估量影响人们的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反馈情况,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做出了“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提出“治标要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原则严惩腐败。对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高级干部较多是否影响政治稳定的疑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打“老虎”问题上,“比过去多了不少,但不要算这个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我看天塌不下来”,“只要谁敢搞腐败,就必须付出代价”。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看,这些话应该说得到了验证。因此,算廉政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讲透当前的反腐形势,让党员干部不再抱有侥幸心理。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