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缸文化”的现实表现、危害与应对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晓恒
日期:2012-06-08 11:27:24
明在一定程度上,这已成为官场潜规则。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竟然颠倒黑白,对贪腐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便是官场“酱缸文化”在作祟。余治平不收钱怕被耻笑,怕当官场的另类,值得我们深思。余治平上任伊始肯定想干番事业,但慢慢地受“酱缸文化”的浸染,抵挡不住诱惑,成了坏的榜样。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这些官场弊病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更损害党群关系,败坏政府形象。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官场的“文化”已经变成了由某些人随心所欲地调制的“缸”中“酱”,它丧失了健康社会中应有的自然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只能在完全封闭的“缸”里腐败、发酵、变臭。百姓的需求、情感,甚至他们作为人的本身,都是制作这些“酱”的文化“作料”。这就是“酱缸文化”的本质。这个“酱缸文化”不变,单位风气就很难改变。
“酱缸文化”的净化之策
如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荡涤“酱缸文化”,拧紧污染社会风气的“阀门”,破解关系网的束缚?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之策。
第一,隔离法防污。采取隔离措施,阻断酱曲发酵污染路径。针对腐败现象易发高发领域,可将之与当权者隔离开来。要出台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中发生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制定不直接分管制度,对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作出禁止性规定。要把官场关系中暗箱操作的土壤隔离开,降低腐败滋生的概率。要明确规定一把手不能直接干预物资采购和招投标工作,所有招投标工作必须班子集体讨论后按规定办理。一把手不能直接分管财务,需要经办人、分管领导签字后,一把手才能签字。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权力与利益的有效隔离,清除“酱缸文化”污染的条件。
第二,阳光法防霉。阳光对防霉是最有效的。容易霉变的事物,就要让它多晒太阳。目前,浙江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干部利益冲突信息登记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向组织报告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重要事项,有的还在单位内部或向社会公示。在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局域网上,有一份内容详细的干部利益冲突信息表,全市2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工作履历、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等内容一一列举,每一名职工都可随时查阅。今后将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利益冲突档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让公务回避制度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若公务人员有需要回避的情形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给予相应处分。通过阳光法消毒灭菌,“酱缸文化”的危害就容易被控制。
第三,疏导法防腐。“酱缸”中的复杂关系宜疏导淡化,避免越陷越深。面对亲戚、朋友和老乡,一些领导很可能会碍于情面和关系,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友牟利。一些干部在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动、提任、奖惩中,优亲厚友、谋求私利,造成官场近亲繁殖,风气败坏。在实际操作中,人情交易被异化,一些干部招聘、升迁变了味道,群众对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有位处级干部,心地善良,不摆架子,与民同乐,礼尚往来。家有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