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反腐倡廉要以“零度容忍”预防“破窗效应”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孙 刚 日期:2011-06-30 15:54:07
Tolerance),就是对不良习惯习气、不道德行为、轻微违规行为等决不容忍,坚决打击,彻底清除。唯有如此,方可将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姑息养奸,防止事物发生质变,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假如你发现有人在搞腐败,而他的行为又不会损害你的利益,你会怎么做?结果有超过八成的人选择了沉默。在市民对政府最不满意的十件事情中,腐败排第一位;在最不能容忍朋友的十大缺点中,腐败却排在了最后一位。有些公众一方面痛恨腐败,另一方面却在就业、调动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上请客送礼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现象说明在一些群众的内心深处并不排斥腐败,反而对腐败有着一种潜在的认同,他们对不良社会风气表现出冷漠、无所谓、正常、宽容、认同、羡慕甚至效仿的心态,从而对腐败现象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虽然目前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是个别的,主流是好的,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憎恶和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不及时遏制这样一些可怕的纵腐心理,腐败现象就有可能变得日益正常化、普遍化。

  具体而言,目前存在于部分公众中的纵腐心理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无所谓心理。腐败是难免的,腐败现象很正常,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搞点腐败无所谓。腐败是支流,是副产品,是暂时现象,没什么大不了的。二是无关心理。我无职无权,腐败与我无关,我不腐败,也不想监督腐败。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三是无用心理。腐败问题涉及面广、数量大,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搞也是白费劲。反腐败就是应付,文件上头头是道,实际上没实际问题、没实际方案、没实际落实。四是厌烦心理。反腐败年年搞,年年有,屡禁不止,于是产生厌烦心理,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失去兴趣。五是自保心理。对妨害自己利益的腐败反对,对事不关己的腐败沉默,对那些于自己有利的腐败利用。如果是“自己人”或“熟人”腐败则赞同,如果是“外人”或“生人”腐败,则无比痛恨。在担任领导干部之前与群众同喊反腐,为官以后却与贪腐者同流合污。六是羡腐心理。内心有一种对腐败的嫉妒、羡慕和期盼。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与此相应的纵腐态度或行为有以下几种。一是宽容腐败。人是感情动物,人性本身有弱点。就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而言,他们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手背毕竟不同,父母也难以一碗水端平,更何况是管理着数万民众的官员呢?因此,人情难免,腐败可容。二是接受腐败。当腐败成为一种群体行为而被广泛接受时,社会大众甚至是腐败的利益受损者表现出无力与无奈,慢慢地对诚信、正直、公正等失去信心,从而对腐败现象由痛恨转变为接受。三是认同腐败。腐败者周围不可缺少的一类人就是行贿者,行贿者对腐败是相当的认同甚至赞赏,有官员形容“那些想借用你权力的人,简直像蚂蟥一样,死死叮住你不放,长此以往,不知不觉地被别人利用而拖下水去了”。可见,行贿者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助腐作用。四是效仿腐败。嘴上喊反腐,实则想搞腐。哪怕地位卑微,只要有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力,一旦有机会和可能,就会效仿腐败,搞小捞小腐。

  这些纵腐心理和纵腐态度的存在,使得防止腐败、举报腐败、反腐败、监督腐败、惩治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