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12月下期
国内外乡村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吴易雄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易雄
日期:2022-01-26 09:08:24
风俗习惯和惯例等,其生产机制是民治系统。乡村治理中的习惯法、自治性规范多基于村民生产生活实践而自发形成。宗族规约,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寨老会、长生会等乡村自组织的规范,以及乡村道德规范等,均属于非正式政策的范畴。关于非正式政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例如,郑奥成发现石城灯彩民俗体育文化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了村民的文化归属感。[35]
五、乡村治理的绩效评估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经济与环境发展,定量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对具体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治理绩效评估的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主要集中于研究作用机理、经验、困境成因及指标体系构建等。例如,吴新叶对华东三省市的农村进行调查,提出了治理绩效评估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有效性三维度[36];陈传伟等认为村级治理绩效评估指标选择主要应依据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原则[37];刘俊英等对乡村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与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38];王立剑等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较详细的乡村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39]。关于定量分析方面,杨双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有效可行的村民自治民主绩效评估体系[40];朱懿等采用定量数据统计方法,选取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四个指标,对比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绩效的差异性[41]。
从对已有研究成果及观点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这些成果和观点具有鲜明的特点:乡村治理概念的内涵界定日臻清晰,乡村治理涵盖的要素越来越多样态,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关注焦点,乡村治理政策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关于乡村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不断深化。但仍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内涵定位欠精准。多元化乡村治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鲜有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多元化乡村治理结合起来的研究,对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及要素结构尚未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体制构建欠系统。目前很少有将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维度置于多元化乡村治理中的研究,尚未有从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维度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体制的研究,也未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厘清并理顺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再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多元化乡村治理的功能融合的研究欠深度。已有研究尚未涉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融合的实现机制,以及如何科学评价多元化乡村治理融合的效益。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与要素结构,探讨多元化乡村治理的体制构建路径,以及如何建立多元化乡村治理融合的实现机制与效益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2]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19-224.
[3]张润泽,杨华.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11-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