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舆论过度监督是个伪命题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领导科学 日期:2013-06-03 16:43:36
  当前,有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有点走过头了,不少人带着理想化和极端化的态度去进行监督,催生、激化了互联网上的怨气。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以往,党政部门完全掌控传统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监督谁、如何监督、监督到何种程度,某种程度上是更高一级行政部门提前“策划”的。互联网兴起后,官方垄断的社会话语权被各类新兴的社会化媒体打破了。话语权力的自然下放,一方面使传统治理模式中的弊端完全曝光,另一方面也使舆论监督看似“繁荣”、“过度”了。因此,似乎可以得出“公信力的长期缺失导致了现在舆论过度监督的状态”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偷换了概念,混淆了逻辑关系。
  一是当下舆论监督的“过度”是个伪命题。当下的舆论监督手段、渠道虽然多了,但不仅没有过度,而且需要继续壮大,开拓尚未被允许的一些监督死角。二是网络舆情的一时喧嚣既有网络集纳功能对网络舆情的放大,也有网民获得话语权后缺乏理性表达的推动,将网络爆料、跟帖骂娘等现象归于舆论监督,是将网络民粹主义概念偷换成了舆论监督。三是网民喧嚣更多地在于网民拥有了话语权,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与“公信力的长期缺失”有关系,但并非必然关系。
  在新的话语权力格局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面临着转型。作为政府,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既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也要为舆论监督创设制度性空间。作为媒体,既不能被网络民粹主义牵着鼻子走,又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化媒体,拓展监督的空间,加大监督的力度,打破监督的禁区,使舆论监督趋于成熟、有序。
  (摘自2013年5月3日《环球时报》,刘继忠/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