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政策制定应多些“缓冲减震”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领导科学 日期:2012-08-06 15:55:47

 

  一项政策的制定要想深得民心,切实可行,必须遵从严格的民主程序。如果仅靠领导“拍脑袋”、求新求快,很容易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现实脱节,甚至走了样、越了界。等到出了问题再搞“急刹车”,有关部门不仅显得被动,更浪费了行政成本,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近日,某地领导透露当地地铁要设立“提供坐票服务”的说法,立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质疑这一做法违背了公共交通首先应当确保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会造成贫富对立。对此,有关部门回应称:“VIP车厢”实为机场线路大件行李车厢,但仍难以消解公众质疑。
  我们知道,地铁是一个公共性服务平台,在许多大城市更是核心交通工具,对所有乘客本该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当下运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草率提出差异化服务的“大跃进”思路,难免引起公众对公共服务嫌贫爱富的深层担忧。
  很多活生生的案例说明,剥夺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而匆匆出台的决策(尤其是公共决策)定会滋生矛盾,积累怨气,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要减少政策制定的“突然袭击”或者“朝令夕改”的弊端,除了要加强制定者的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外,还需要提高社会的广泛参与度。只有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给决策者多设置些“缓冲带”、“减震器”,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现实依据,实施起来才能保证政通人和。
  (摘自2012年7月9日《人民日报》,王冠男/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