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摆脱“职场囚徒”困境的心理资本开发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吴丹萍 杨春耘 张丽蓉
日期:2018-02-28 18:19:34
为员工总数的8%。这些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低绩效者或不敬业者,“职场囚徒”既不努力工作,又不努力去找工作另谋高就,既缺乏要求进步的动力,也没有釜底抽薪离开的勇气,抱着“求稳定”“混日子”的心态,得过且过。
心理资本是一个以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积极心理学为思考框架,在分析比较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后提出的强调积极心理力量的概念,2004年由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卢桑斯首次提出,并于2007年将其定义修订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其具体表现有: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已有研究显示,心理资本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员工的内隐心理资本对其创新绩效因子影响尤其显著。[3]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等产生影响,并且当对整体心理资本进行干预时,这种影响作用将远远大于对单个心理资本进行干预产生的影响之和。[4]国内学者以企业员工或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再次验证了心理资本的“类状态”“可开发”的特性。[5]由此可见,从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角度,通过提升个体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等方面的积极性,是“职场囚徒”自我救赎之道。
(一)自我效能
开发自我效能主要通过获得或增强成功体验来实现,具体有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和观察榜样并模仿行为等途径。
1.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的正螺旋效应。自我效能往往是与具体的领域相联系的。从个体层面上,若能熟练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使主体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将有助于增强其信心,增强的信心又会反过来促进个体形成“追求成功”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进而促成绩效更上一层楼。为了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的正螺旋效应,个体应有意识地将大目标细化,从而增加体验成功的频率,同时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以利于将精力集中在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在1975年发表的一项历时15年的追踪研究中就提到,那些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在从事工作时往往处于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
2.榜样选择及模仿学习。直接的成功经验并非增强信心的唯一方法。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超过70%的知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选择与自己相似的角色作为榜样,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感受他们的成功,会让模仿体产生“他们都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的理念,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3.想象练习与“理想我”。在进行真实练习不具有可操作性,或模仿体的工作环境中不存在适合的榜样人物时,建议个体多去设想面对新的挑战时,自己理想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理想我”激发“现实我”的改变,起到替代实际熟练掌握与模仿学习的作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
(二)乐观
对于这一观点可能存在的疑问是:如果人们被鼓励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否也同时被鼓励对发生的消极事件不担负应负的责任?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