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1月中期

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提升路径研究/刘潇阳 魏 楠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潇阳 魏 楠 日期:2018-12-11 10:46:53
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摘  要】当前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条块分割依然存在,社会协同合作不足,“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当前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重塑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责任型政府理念,履行政治责任,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履行社会责任;构建整体性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政府间改革协同,优化政府内部横向协调合作,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有效整合;以数字信息技术助推改革,实现信息共享,畅通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关 键 词】“放管服”改革;整体性治理;整合机制;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刘潇阳(1989— ),男,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理论;魏楠(1990— ),女,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32-0025-03
 
  “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政府自我革命。地方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对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暴露出简政放权不到位、变相审批、以审代管、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试图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对当前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一、整体性治理与“放管服”改革的理论联系
  整体性治理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美国,整体性治理常被表述为“合作政府”,在英国被表达为“协同型政府”,在澳洲被称作“整体式政府”等。[1]虽然各国有其常用的表述方式,但因其核心共性,即通过制度化和有效地多方、多领域合作,共同解决复杂棘手的公共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们可以将对整体性治理的不同表述理解为该理论在各国得到了更为本土化、更符合国家语境的阐释。作为一种旨在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碎片化治理和部门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新型行政学理论范式,整体性治理与政府“放管服”改革具有相当高的理论契合度。
  首先是价值取向契合。2018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放管服”改革要以人民满意为宗旨,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整体性治理以公私伙伴关系和跨层级、跨部门的整体合作为管理理念,根本目标在于承担公共责任,回应公众需求,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整体性治理与“放管服”改革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强调结果导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
  其次是治理结构契合。整体性治理以网络式服务为组织形态,以协调合作为治理机制,构建了跨政府部门、跨政府层级、跨公私部门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