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7月中期

能力贫困治理与民族地区农村人的全面发展探讨/甘灿业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甘灿业 日期:2017-08-01 18:43:16
  【摘  要】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能力贫困的视角对贫困的内涵做了新的阐释,为新时期我国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我国的贫困治理问题呈现出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贫困则呈现出能力贫困大于物质贫困的新特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着健康生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文化教育能力等多维贫困问题。因而,应构建多元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力贫困治理体系,建设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治理意识和能力,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能力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能力贫困;贫困治理;人的发展
  【作者简介】甘灿业(1984— ),男,中共广西柳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20-0022-04
 
  一、能力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
  贫困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其内涵,国内外学者做了众多的解释。美国学者劳埃德?雷诺兹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其劳动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的现象。与此观点类似,郎特里和布思将贫困看作是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等资源的人或家庭的生活状态。我国学者对贫困的概念也有诸多探讨。肖文涛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足以维持其生存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支出的状态。[1]吕红平认为,贫困是物质资源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不能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贫困的基本特征。[2]可以说,早期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贫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收入和物质匮乏的层面,其分析大多认为贫困仅仅是人们收入的匮乏,并将收入看作是衡量贫困的唯一指标。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的启示,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仅是个人或家庭在物质资源和收入来源上的缺乏,更是一种对个人或家庭可行能力的剥夺,而收入的匮乏仅仅是贫困的一个表现或者结果,不是贫困的本质。1990年,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同时,还缺乏充足的资源去获取社会公认的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随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也指出,贫困除了是指个人或家庭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其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匮乏,并提出了新的贫困衡量指标:能力贫困。可以说,贫困的本质是个人或家庭可行能力的贫困,而增强和提升贫困个人或家庭的可行能力是消除贫困的基本途径。[3]因此,扶贫政策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4]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于贫困定义的转变,将贫困的内涵从收入的匮乏和资源的缺乏转向个人或家庭获得资源机会的匮乏,并将获得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看作是个人或家庭贫困的本质,进而拓展和深化了以往人们对于贫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