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3月中期

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困境与出路/曾烨璐 廖晓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曾烨璐 廖晓明 日期:2017-04-26 11:18:36
  【摘  要】“街区制”的出台有望改善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拥堵、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住宅小区功能单一、街区活力缺乏的“城市病”症结。然而,在政策发布之后,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质疑,甚至陷入了民意反对的困境。以政策沟通为视角,从政策发布者、政策接收者及政策本身三方面来探讨“街区制”遭到公众反对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四条改革路径:加强政策沟通,转变公众观念;差异化推广“街区制”,因时因地制宜;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补偿机制。
  【关 键 词】封闭小区;街区制;开放小区;政策沟通
  【作者简介】曾烨璐(1994— ),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廖晓明(1957— ),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08-0034-03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指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当前对于“街区制”的理论研究不多,并且主要以新闻报道为主,缺乏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探究,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街区制”的背景
  “街区制”是相对于封闭小区提出来的概念。与封闭小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特性相反,“街区制”的特点是不设围墙与门禁,并有四通八达的路网直接连接城市街道。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两边上面设立住宅区,下面设立商铺,形成街巷空间。
  “街区制”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欧美国家掀起并迅速发展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中产生,并在欧美国家得以普遍应用,如美国的第五大道、英国的牛津街、意大利的蒙特拿破仑大街、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不和谐街区等,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街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也纷纷从欧美国家引进“街区制”的城市规划原理,并发展成熟,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式,如日本东京的银座街区、韩国首尔的清潭洞街区及新加坡的乌节路街区等。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拥堵、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住宅小区功能单一、街区活力缺乏的现状,“街区制”的出台是改善当前我国“城市病”的必要手段。
  第一,“街区制”有助于缓解城市拥堵。我国封闭小区成片发展,社区规模大,占地面积大,车辆无法通过,只能绕行。车流量大而支路少,易造成交通拥堵。而以华盛顿、东京、巴黎为代表的“街区制”城市,社区规模小,道路畅通,路网密集,即使人口基数大,其城市交通状况也远远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通过引进“街区制”,逐步开放封闭小区和大院,鼓励“窄马路、宽路网”,有利于交通分流,疏通城市交通脉络,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