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的战略选择/田瑞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田瑞华 日期:2016-12-08 11:20:4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纵观这一历史过程,经历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社会治理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理清这一转变的发展轨迹和脉络,对于加强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缘起: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概念
  从词汇意思上来讲,《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管理有三个意思,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治理主要是统治、管理、处理、整修。管理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主体负责,进行的约束和控制行为,而治理一定程度上包含管理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包含处理、疏导与修缮的意思。在社会领域的管理与治理,其实质含义既存在一致性又有一定的不同。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社会管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依法运用多种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然而在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和实践中,本来内涵丰富的社会管理常常被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常常被理解成政府的一元化,社会管理的治理化运行被理解成单一的管理化和控制化,社会管理制度的法制化也经常被人治化和经验化所取代。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管理也面临诸多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何在社会流动状态下建立社会共同体;如何建立新常态下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如何保障社会变革中的公平正义;如何完善社会政策,提高社会管理能力。面对以上诸多挑战,要求社会管理必须升级,必须对社会管理本身进行深化改革,由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同的学者对社会治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王浦劬认为,“社会治理是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殷昭举认为,社会治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和法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纵向有机结合,自外而内的法治与自内而外的德治横向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纵向治理与横向治理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与亲和力。笔者认为,所谓社会治理是以治理理念为指导的社会管理,就是指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及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法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社会治理战略的发展脉络
  (一)第一阶段:社会管理战略初见端倪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概念。在这次全会讨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着重提出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化这一要求,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