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组织内人际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研究/王生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生银 日期:2016-10-19 10:14:17
  【摘  要】知识共享已成为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回顾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知识共享意愿作为中介变量,着重探讨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能否通过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人际信任通过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顶层维稳;底层维权;官博;解构
  【作者简介】王生银(1991— ),女,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的伦理学”(项目编号:13zxb08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6)26-0047-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而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利用,都与知识共享紧密相连,知识共享能给组织内知识的量带来质的飞跃,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组织创造更多价值。每个组织都拥有知识资源,组织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使知识库的质和量呈螺旋式不断提升和扩大。但在组织内想要推行知识共享并非易事,不能强迫行为主体进行知识分享。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作为嵌在大脑中的资源,只有被主动分享时,才能在组织内传递和转化。信任是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高效推行的必要条件,假如成员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即使靠再多的技术支持,也不能成功地实现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共享,信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信任是怎样影响知识共享进行探讨,以丰富和发展信任及知识共享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信任与人际信任
  信任源于社会学者Blau的社会交换理论。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信任展开了研究,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等。经济学家基于理性分析,强调信任源于理性选择;社会学家依托志愿性质的社团,强调人际间的互动和合作会形成信任;心理学家将信任与人的个性相联系,注重人的主观性和社会选择性;人际关系学家更看重双方的期望与可信度。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将信任看作是“一方具备足够能力监督或管控对方时,却甘愿选择放弃进而让自己处在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损的状态下”(Mayer等,1995)。基于此,信任包括两层含义:对于一方而言,对另一方的信任属于值得信赖的一种预期意念;自身会采取实际行为或潜在行为,以表示自己的利益是靠另一方的未来行为来实现的。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内,对信任的关注主要有两点:一是组织内人际信任,包含组织成员对上级、同级间的信任关系;二是组织成员对系统或整体的组织信任。其中人际信任受人主观因素影响,高效且可实现;而组织信任由于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耗时长且不易把控,所以本文基于人际信任探讨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目前人际信任被分成情感型信任和认知型信任,属于众多学者较认同的维度划分(McAllister,1995)。根据McAllister的观点,认知信任属于一种基于对方能力与可信赖性的认知判断,情感信任则是双方基于情感基础而形成的信念。由于知识共享是行为主体彼此自愿的互动,因此,本文采用McAllister的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定义。
  (二)知识共享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