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我国“空降”干部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袁 颖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袁 颖 日期:2016-07-13 10:14:20
  【摘  要】干部到基层锻炼、干部在基层成长是我们党培养执政骨干的一贯方针。“空降”干部制度具有理论基础、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支撑,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空降”干部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纪检和宣传部门所占比重更大化等趋势。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水土不服”“目的置换”等问题,中央、地方与“空降”干部自身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完善这项制度。
  【关 键 词】“空降”干部;历史传统;制度改革;多维治理
  【作者简介】袁颖(1989— ),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6)20-0055-03
  
  干部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其素质的好坏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政党地位稳固与否和国家的发展走向。“空降”干部主要是指从上级机关或外单位直接下派到地方或基层某岗位的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空降”干部制度属于干部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渐成熟,“空降”干部更为频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从中央“空降”到地方。据统计,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央共选派66名在国务院各部委工作的干部陆续“空降”到各省市担任要职[1]。2015年,中央至少就有17人“空降”地方,涉及12个省份。“空降”干部制度在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这一制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良现象,比如,有的地方“空降”干部过度,相对挤压地方干部的晋升空间,严重挫伤了地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地方干部队伍活力不足;有些“空降”干部思想不端正,“镀金”思想严重,急功近利,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频出等。因此,加强“空降”干部制度的系统研究,提升其科学化水平,营造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成为新形势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空降”干部制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原因
  (一)“空降”干部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
  “空降”干部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内在机理。一方面,从人才成长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置于一个陌生的地方,容易激发他的创造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另一方面,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当一个部门或组织陷入僵局、很难进步时,一个新的外来因素可以有效打破这种局面,开创新的发展前景。
  从历史考查来看,我国自古就存在类似“空降”干部制度的做法。在封建社会,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弥补因疆土辽阔而造成的中央权力式微,常常派遣自己的子孙和亲信监督或协管地方。同时,还会下派一些官员到各地巡查,处理地方事务,如两汉的刺史、唐朝的观察使、宋朝的知州、明清的巡抚和总督等。
  我们党历来重视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