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共生理论的内涵意蕴及其在城乡关系中的应用/武小龙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小龙 日期:2016-01-18 16:42:35
  【摘  要】城乡关系不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显性矛盾,共生理论作为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为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共生理论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衍化而来,重在强调生态子系统间合作互补、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的内涵意蕴,中心意旨在于病态或偏态向一体化常态的内在演变。该理论在研究要素、研究目的、研究过程上与城乡关系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秉承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提出中国城乡共生态发展的价值观,这包括平等公正的发展理念、互惠合作的发展理路、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关 键 词】城乡失衡;共生理论;城乡共生发展;合作互惠
  【作者简介】武小龙(1989— ),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论文奖学金项目“城乡‘共生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0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BZZ05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5)29-0007-04
 
  城乡关系不协调及差距之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显性矛盾,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本质上看,城乡关系失衡反映出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表达的是城乡社会发展的整体失序与失范。就现有研究而言,城乡关系研究集中围绕三大方面展开: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分析、地理学意义上的城乡空间规划研究、社会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结构讨论。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一,却存在一个显著的共性,即“城市偏向政策是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本质原因”[1]。也正在于此,党和政府自2002年后陆续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与实践路径,以推动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引入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旨在从理论层面建构中国城乡共生态发展的模式,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从而形成一种理论反思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衔接。
  
  一、共生理论:历史流变与中心意旨
  
  (一)共生理论的滥觞: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
  共生理论是起源于共生(Symbiosis)这一生物学名词并由之发展而来的。德国学者德贝里(1951)最先提出共生一词并做出正式阐释,认为“共生的本质就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之后,共生概念得到生物学家们的进一步认识,柯勒瑞、刘威斯等人提出并阐释了互惠共生的概念,生物学家斯科特(1969)则对共生概念进行了更为确切的界定,认为这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1970)提出细胞共生学说,并且从生态学的角度再次解释了共生的含义,认为“共生是不同生物种类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组合部分的联合”[2]。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指明了共生的内在本质,道格拉斯(1994)认为,“共生体本质上是生物体从其共生伙伴处获得一种新的代谢能力,从而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各自获取一定利益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总之,最初生物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