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9月中期

负性领导行为研究:内涵、诱因及规避策略/聂志毅 丰卫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聂志毅 丰卫琳 日期:2015-11-13 11:06:25
  【摘  要】近年来,负性领导行为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有关负性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梳理了负性领导行为的概念、内涵及诱发因素,进而对负性领导行为的规避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设计,期望就解决负性领导行为的破坏性问题,为企业有效管理负性领导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 键 词】领导行为;负性领导行为;诱发因素;规避策略
  【作者简介】聂志毅(1963— ),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等;丰卫琳(1989— ),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5)26-0026-04
 
  长期以来,领导研究领域主要以积极的、建设性的领导者特质、行为和风格为研究重点,很少关注负性的、破坏性的领导行为。近年来,由于有关领导者消极、负性行为引起的严重后果屡见报端,学者们开始对组织领导的“阴暗面”给予关注,如辱虐管理、主管侵犯、不当督导、攻击行为、恐吓行为、破坏性领导、毒性领导等。尽管这些研究令我们对负性领导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入,但这些研究大多从下属作为受害方的视角出发,仅着重研究领导者的负性行为对下属造成的消极影响及中介和调节机制,而从组织视角出发,如何采取策略来规避负性领导行为的研究却少有成果[1]。故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阐述:(1)从属性角度出发,分析负性领导行为的本质内涵及具体表现可能是什么,试图进一步丰富对负性领导行为的认识。(2)从前因角度出发,分析负性领导行为的诱发因素可能是什么,在充分厘清负性领导行为的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对症下药。(3)从管理实践角度出发,试图对负性领导行为的规避策略进行探讨,期望为企业有效管理负性领导行为增加有益的补充。鉴于组织中领导消极行为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积极行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并及时阻止负性领导行为的发生,比增强领导力的有效性更为重要。
  一、负性领导行为的内涵
  关于负性领导行为的内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目前与负性领导行为有关的概念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下属的消极行为。Kile(1990)提出了健康危及型领导观点,他认为领导者的不良行为损害了下属的健康,且下属也将个人的健康问题归因于领导者行为;House和Howell(1992)在研究魅力型领导阴暗面和光明面的过程中,最早提出了破坏性行为,认为破坏性行为(暴力以及其他攻击性行为)源于个人化领导;Ashforth(1994)提出暴政领导,指压迫性、报复性、任意地使用权力和职权的领导方式,具体表现为霸道、贬斥下属、冷漠、独断、妨碍主动性、任意惩罚等;Tepper(2000)将辱虐管理或不当督导(abusive supervision)定义为下属感知到的管理者持续表现出来的充满敌意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但不包括身体接触。对于“abusive supervision”的翻译,国内学者朱月龙、段锦云和凌斌(2009),刘军、吴隆增和林雨(2009)等将之译为辱虐管理,而李楠楠、陈伟娜和凌文辁(2009)等学者将之翻译成不当督导[2]。Farh和Cheng(2000)将威权领导视为家长式领导的一个子维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