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月中期

制度设计的理想化陷阱与规避之策/蔡永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蔡永森 日期:2018-02-06 10:08:17
  【摘  要】组织的有序运行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规划,更依赖于制度规范对不同个体行为的限制与引导。为成功构建更具约束与引导效力的制度体系,领导者总是希望能首先实现制度设计的至善至美,确保这一过程的理想化,但对于完美、完善的苛求反而导致了制度设计过程的偏离。领导者要规避制度设计的理想化陷阱,必须科学认知制度制定的基本规律以及自身思维的局限性,摈弃对制度万能性的苛求,使制度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保证制度效力的持续发挥。
  【关 键 词】制度设计;领导者;理想化;基本规律
  【作者简介】蔡永森(1983— ),男,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2-0059-03
 
  一、制度设计理想化的一般表现
  (一)面面俱到
  对于领导者而言,制度约束与规范效力的充分发挥应时刻体现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在部分领导者看来,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有限解决,而是对整个运行过程的引导与规范。这就容易使领导者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陷入对全面性的过度追求,即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宏观体系的引导与规范,而忽略对具体问题或特殊现象的彻底管控,将制度的有效性错误定位于全覆盖,试图通过面面俱到式的规范条例制定来实现对每一种现象、每一个问题的一致性解决。但事实上,问题、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具体的环境背景,忽视其产生背景而简单地采取统一的制度方案,且为确保制度方案的全覆盖而给予其较大的自由解释权和引申空间,反而会因为制度规范解释范围的过宽而无法落到实处。
  (二)一蹴而就
  制度从初始规划到最终成型必然需要经历不断的讨论、修改,即使完成设计,在执行初期也无法肯定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可能需要经历再一次的论证、修改甚至是重新规划。为规避后期反复的论证、修改与试验,部分领导者总是希望在初期规划时就全面到位,将更大的精力置于制度规划设计阶段,一旦成型即彻底执行。这种一蹴而就的思想虽然可以确保规划设计阶段的严密与完善,却无法将这一理念贯彻整个制度执行的全过程。在一蹴而就思想的影响下,制度设计的过程以完美的开端开始,却往往受限于后期的懈怠。
  (三)通用万能
  在部分领导者看来,高效的制度设计的首要表现就是对组织问题、现象的迅速成功解决,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实现对下属具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更确切地说,就是完全实现了及时性与效力性的统一。这种对于时间与效力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领导者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抱有过高目标,即苛求制度规范必须首先是能通用的,无须额外再针对具体问题另行设计相对应的规范条例;其次是制度方案对问题的解决、现象的应对是绝对有效的,无论该问题出现在哪一领域、哪一过程,都在制度体系掌控范围内,而这种对于制度体系通用性、万能性的追求却同样会因为适用范围过广、效力追求过于苛刻而难以落到实处。
  (四)一劳永逸
  下属工作行为的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且必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所产生的问题、现象也就必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