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反腐模式的转型:从“制度—文化”走向“制度—文化—个人”/金 飞 刘成晨 陈建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金 飞 刘成晨 陈建平 日期:2017-12-06 10:44:16
两份行程单,一份报账用,一份是实际行程,但费用全在公款中列支等。这些变相的腐败现象与中央的反腐明显是“对着干”。
  所以,从“制度—文化”的反腐层面来说,虽然反腐力度颇大,却变相腐败丛生。对此我们应该对既有的反腐体系进行优化,从“制度—文化”走向“制度—文化—个人”的新框架中去治理腐败。
  这里之所以提及个人的因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说,这样的能动性更多地体现在自律当中,抵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才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腐败的泥潭中,才不至于让自己沦为党纪国法的囚徒,才不至于让自己锒铛入狱时悔之晚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确是不容易,但并不是说没有人做到,问题是为何别人能做到,自己就不能做到?
  人不同,选择也不同。所以,对腐败的防范,要在个人这个点上加以关注,仅靠制度和文化的规劝,往往还达不到精细化、精准化的治理。
  总而言之,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路和逻辑下进行论述的,先阐释“制度—文化”框架下的反腐,再阐释“制度—文化”转向“制度—文化—个人”框架下的反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讨论。
  二、“制度—文化”模式下的反腐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在制度上的反腐措施出台了很多,各种条例、规定等应接不暇,监察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于此,本文大致上整理出了2013年—2016年的相关措施,详情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从2013年到2016年,无论是中组部,还是中纪委,都在不断地发文件来规范干部的行为,且反腐力度是一次比一次大,制度(规定、通知与意见等)在不断地完善,文化(党风等)也在不断地建设。对有些问题,更是三番五次地强调,例如报销、转嫁摊派、送礼等。这足以说明,用党纪国法来规范,用“为政以德”来规劝干部的行为,是当前我国反腐的一个主要方式。
  同时,从表中还可以发现,十八大初始的反腐力度空前绝后,从2013年的“文件政治”(景跃进,2014)来看,该年颁布的文件最多,而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央反腐的力度未减,而是进一步加强了腐败治理,并形成了一套基于“制度—文化”的系统性反腐机制,同时不断地强调家风建设等,使腐败现象有所消减。
  而学界也不乏对制度和文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制度方面。《浅析我国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指出:由于权力高度集中,权力结构的不均衡和不平衡,所以使得党内监督显得十分弱化,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呈现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局面。因为权力太大,而缺乏监督,权力就会任性,肆意侵犯老百姓的正当利益,贪污受贿,危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其次,文化方面。“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社会化的趋势,则说明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以外,还可能与文化土壤有一定的关系。腐败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生活方式,从而渗透到人们的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其甚至可能成为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一种价值观”[1]。所以,党中央在净化腐败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努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廉政方面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