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8月中期

网络场域中城管舆论的风险特征及治理路径/王中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中杰 日期:2017-10-13 17:51:16
缺失的一种“病象”表征。[1]
  第二,专业的渲染方式使得媒体舆论场中的城管舆论面临角色风险,相当程度上解构了城管的媒介形象。网络媒体中,城管正处于污名化的建构过程中,城管的媒介角色不断地被“妖魔化”、污名化、戏剧化。一方面,媒体在城管舆论新闻生产过程中基于经济化、私利化的规范制作,对城管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建构起固定的刻板模型及价值判断,媒体通过贴标签等方式对城管角色的刻板建构,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刻板印象。城管—商贩冲突的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心理和文化心理基础,它契合了强者欺凌与弱者反抗的经典叙事模式和中国传统的以暴易暴的侠客文化母题,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冲突双方的刻板印象符合当前的社会语境和受众的心理期待。[2]另一方面,城管与媒介并非天敌,城管也并非天然的社会公敌,而是某些“城管事件”契合了当代媒介的嗜好。[3]也就是说,媒体对“城管事件”的报道具有一定选择性或是传播过程中具有的选择偏向较为明显。媒体的“援弱”“抗权”“嗜血”等选择偏向对“城管事件”的过程或现象往往采取某个特定画面的剪辑、缩影,通过聚焦效应、启用议题设置功能、用夸张化的修辞手法进行渲染或报道,一定程度上给城管形塑了无法自辩的角色形象。媒体的专业化、私利化、选择偏向化在网络场域中形成巨大的舆论矩阵,进而引发风险共振,使得城管面临角色风险。
  第三,多重的舆论压力使得民间舆论场中的城管舆论面临社会风险,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城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是群体极化效应严重。所谓群体极化,意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4],由于部分意见领袖的言论,引导或带领了不少公众对城管事件的负面评论,从而集聚一股没有理性的言论合力将城管形象推向一个负面的极端[5]。二是反权力话语盛行。反权力话语在网络场域中表现为,不少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官方的不当言行大肆指责、渲染、围观、批判、夸大等,同时对官方政府提供的信息、公开报道的事实表示怀疑、质疑。具体到“城管事件”中,主要对城管部门公开的事实、报道一概抹黑,扰乱了正常和谐的网络秩序,直接剑指公权力部门,使城市政府及其城管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三是幽默化的语言暴力层出不穷。网络空间中,对城管戏谑、责难、调侃乃至口诛笔伐的有段子、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幽默调侃式的语言暴力,事实上极度侵犯到城管人格,并损害到城管职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及其价值,风口浪尖上的城管们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城市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极其不利,使城管执法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二、治理转向:城管网络舆论治理的主要向度
  第一,从传统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建构主体交往理性。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使得沉默的大多数的言论自由度增加,加剧了政府舆论应对的社会风险。政府与公众之间应当建构起交往理性,才能建构主体对等的协商式的话语模式。传统政府往往视城管舆论为洪水猛兽,视其为威胁政府及其城管部门的腐蚀器,表现出漠视社会公众的主观评论、回应滞后等倾向。另外,城市政府及其城管部门受传统官
[1][2][3][4][5]